东湖评论 > 专家观点

交通违章权威查询
江作苏:又见三中全会
发布时间:2008-10-24 14:15:06来源:

  30年前的三中全会和之前的中央工作会,开了近四十天;今年的三中全会,只开了四天。但是,两个三中全会,同样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两个三中全会都事关改革,特别是农村改革。中国的改革起步于农村,在三十年后的改革继发阶段,再次着力于农村,这个现象说明了些什么?
  首先,中国的农村太大、太重要了,不容忽视。你到欧美发达国家看一下就明白,那些国家的农村已经只是工业的种植车间,用人很少,农业收入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很小。他们出台的政策,多在金融、环境、卫生等方面,所谓的三农问题并不凸显。反观中国,农村问题却是一个实际中回避不开的大问题。哪怕改革开放进行了三十年,但巨大的三农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这就如同一块巨大的白布,城市只是布的边角,而中间的大块部分则是农村。仅仅把布的边角染上亮色,那是不能彻底改变布的颜色的。
  其次,中国农村的潜力太大了。经济上的潜力,就是接受资源和转化资源的能力。世界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个资源转化和增值的过程。一个经济体如果只有接受资源而没有转化增值的能力,那这个经济体就是一个闭锁的经济体,也肯定是一个贫穷的经济体。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农村,市场经济制度的缺失和物质短缺,使得农村经济体的能力低下,农村连维持简单再生产都很困难,更缺乏规模化吸纳资源和转化增值的能力。三十年之后,这种情况已有了很大改观,中国农村经过休养生息和制度再造,已经具有了相当的活力。就像一块经过了休耕和整治的土地,重新具有了有机的土壤,恢复了种植的能力。
  中国农村的发展潜力,还在于它将从简单的产品贡献型,向着资本交换型经济体转变。一个成熟的经济体,是以具有强大的资本交换能力为财务特征的。它不可能只是一种单向接收资本哺育的,或者是交换能力不对等经济体。中国将要进行的新一轮农村改革,我认为,从根本上看,就是要把农村的潜力充分开发出来,使之成为具有强大造血功能和价值交换的实体。现在,已经有了这个可能,这次全会推出在依法、自愿、有偿条件下、在三个不变的范围内,把土地纳入具有现代经济意义的调整对象,这就给土地的规模经营提供了操作平台。农民可以通过规模化提高农产品品质,降低成本上也有了可能。
  第三,农业不等于种植业,农村不等于农民的聚居区。从长远来看,种植业的弱质特征,不会以意志为转移。世界上还没有仅依靠种植业而成为世界强国的。因此,转化农村地区的单一功能,使之具有经济上复合的功能,这是人性化的追求,也是符合经济意义的安排。
  农民、居民、市民,这三者将来不应该有太明显的身份区别。宜居的地区,尽量发展为适合于人类生活和居住的场所,不一定非要成为种植粮食或产出具有衣食价值的作物的载体。这既有赖于科技水平的提高,也有赖于人的观念转变。从历史上看,当讲故事成为一种职业时,人类的分工就具有了文学和美学的意义。因为,如果在极端短缺的条件下,不参与种植和狩猎的人连生存的权利都没有,何谈以讲故事为业。同理,在广大农村地区,公共服务和三产的缺失,使得本来就很过剩的劳动力变得更加过剩。而当把目光投向这些领域,并且赋予农村这些全新的功能时,不仅人的生存环境将大为改善,而且经济上和生态方面的结构有机性,会使得农村成为一个富含人居要素的最广大和最有前途的地区。

  稿源:荆楚网
  作者:江作苏(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湖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腾讯·大楚网董事长。中国新闻最高奖长江韬奋奖获得者、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

-->
  • 湖北焦点
  • 国内要闻
  • 娱乐推荐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