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荆楚网上《建始三代艄公义渡百年 祖孙接力坚守大沙河》一文,笔者是当作散文抑或诗来读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除了记者漂亮的文笔外,所述新闻事实本身就充满了诗意:风景如画的武陵山,弯弯河道上的一叶扁舟,摆渡于渡口之间的老艄公……这是诗与画的交融。而能够使诗与画脱俗之处,在于老艄公摆渡从来不向人收取一文钱。不仅如此,在过去百余年的沧桑岁月中,他的家族三代人一直在此接力义渡。
记者的这篇报道,把笔触聚焦在老艄公万其真身上,从他义渡的环境写起,揭示了渡口的重要性,说它“曾是恩施和建始之间的交通要道,如今依然是一条重要通道。”然后展示了老艄公摆渡的情景。其中,时吼山歌,时饮清茶,虽然忙碌,却乐不可支。渡口旁有新旧两间小屋,艄公在这里生活,捕鱼捞虾,编篮扎篓,简朴而充实。记者在最后写道:“树木和石子使岁月流逝,岁月的流逝总是悄无声息地冲淡过往的一切。”是的,记者想说的是老万默默奉献的精神。
报道毕竟只是报道,而记者尚未揭示的东西,恰恰是笔者看到的亮点。试想,恩施也好,建始也好,无论地理位置怎么样偏僻,在当今社会都脱离不了物欲横流的侵染。有偿服务,天经地义。不仅如此,为了利益,偶尔去投机,去取巧,甚至损人利己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而这样纯粹的利他举动,是因何能坚持15年?很显然,这种动力来自万其真的祖辈。祖父开了万家义渡的先河,父辈在他的一生中完整地坚守过去,到了万其德这一代,虽然已经是时过境迁,但是,万家一直的追求不能因此改变。坚守,既是责任,也是孝道。从这点来看,万其德老人的“义”中,实际上也含有“孝”的因素。然而,“义”也好,“孝”也罢,对万家来说,并不是一种道德的包袱。看看老万的生活,看看老万的精神状态,我们分明感到,老万在其中感受到了真正的快乐,无穷的快乐。三代人的坚守,或者单纯就说老万的坚守,这样的事实表明,老万是幸福的,这幸福来自他在道德上的积累。
笔者写完上述文字,突然感觉到好似完成了一道小小的数学论证题。那么,同理推测,一个人如此,一个家族如此,一个国家也应该是这样的。对于优秀的传统,对于美好的事物,我们都应该有一种坚守。没有这种坚守的人生,是一种迷失的人生;没有这种坚守的民族,也可能迷失正确的方向。
让我们舍弃该舍弃的事物,坚守该坚守的精神吧!
稿源:荆楚网
作者:田德邦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