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 > 聚焦湖北

更多

盛克选:想得高分“打吊瓶”,但需对症下药

发布时间: 2012-08-30 15:27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今年5月,湖北孝感一中高三(3)班学生集体在教室挂吊瓶,一张边打氨基酸补充能量边复习的照片,被传上微博后引起网友及媒体的强烈关注,一度被调侃为“史上最牛‘吊瓶班’”。眼下,高考早已结束,曾经的“吊瓶班”却无一人考上重点大学。(《楚天都市报》)
  “吊瓶班”再次引发了网民热议。有人说,为孩子考试助考,“打吊瓶”没必要大惊小怪;也有论者说,“吊瓶班”成就不了考生的重点梦,而校方也在反思,并表示今后不会再集中组织学生打吊瓶。实际上,“吊瓶班”再次成为新闻关键词,其并非意料之外,到底要不要 “打吊瓶”?答案是肯定的。
  事实上,“打吊瓶”与考取重点大学风马牛不相及,并非打完吊瓶就能考上重点,亦非不打吊瓶就考不出好成绩,但似乎这样的结论并不能将“打吊瓶 ”止于舆论风波。为什么国人习惯于把“吊瓶”和成绩纠缠在一起呢?其根深蒂固的原因在于,高考带给人们对未来充满各种憧憬,只要考出高分定能胜人一筹;而对学校而言,高考成绩的好坏与教师的晋升考核有直接关联。由此看来,为取得好成绩,学生补充身体营养似乎无可厚非,但关键问题在于,高分昧想正在逐渐改变人们对教育的态度,源体制“有病”,该打吊瓶。
  每逢高考前期,诸多充满诱惑的“神奇”广告,总是让人啼笑皆非。试想,一位身体素质和思想素质健全的人,谁愿意去忍受针扎的痛苦打吊瓶,除非有病。是故,当众人看到高考前学生集体打吊瓶之时,心底暗自猜想,他们一定是病了。然而,当路者向一群正在打吊瓶的同学投来同情的眼光,善意地认为,过了这个疗程病情应该会好些吧!国人的这种惯性猜想再次把史上最牛“吊瓶班”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氨基酸”吊瓶是打了,没有考出好成绩情何以堪?
  其实,早前看到“吊瓶班”的新闻时,笔者也暗自认为他们肯定是生病了。看看那张图,课桌上的资料堆叠如山,一边打着吊瓶,一边还在复习功课,弱小的身影迸发出的那种奋发向上的学习精神,成年人不得不为之感叹!后来闲暇之余,才知晓原来这些学生并非真的有病,而“吊瓶”里是一种叫“氨基酸”的神奇液体,校方说这样做是为考生补充营养缓解考前压力,让人大跌眼镜。可殊不知,这种所谓的“氨基酸” 跟吃一两个鸡蛋作用差不多,如果不慎超量还会产生副作用甚至中毒。
  更吊诡的是,很多家长为让孩子能考取好成绩,不惜代价奇思妙想。当社会对史上最牛“吊瓶班”颇有微词,有家长开始为学生叫屈。他们认为,为孩子考试助力,打瓶“氨基酸”没必要大惊小怪。正是如此,社会上各种高考“神奇”产品也应运而生,甚至还有企业为考生量身打造“黄金搭档”。让人难解的是,家长不从孩子的学习能力上促进,而把孩子成绩的提高或多或少寄托在各种“神药”上,扭曲的教育观念“病”得不轻,该打吊瓶。
  遗憾的是,“吊瓶班”没有一位同学考取重点大学,令人大失所望。显然,国人对“吊瓶班”的哀叹是为高考制度带来的寒伧而惋惜。当一种病变的制度与扭曲的教育观念发生触碰,如“氨基酸”这样的“神奇”玩意儿也无法解救,相反带来的只是是雪上加霜。然而,在此悲凉的教育环境下,谁能开出一剂良方对症下药?取决于教育管理者的“医术”有多高明。
  稿源:荆楚网
  作者:盛克选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杨虹磊)
关键词:盛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