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有关邻里不相往来的话题引起网友热议,多认为这是社会冷漠的表现,少有人探讨这方面的文化原因。
现代城市生活与四合院、平房区、里弄、街巷时代有巨大差异。一家开饭,四邻飘香;一家吵架,四邻劝解,那样的日子已经成为历史。守望相助,在有的社区变成了楼道值勤,更多的社区则是物业管理,一种付费的服务。这种变化可以说是不可逆转的,是好是坏,也不可以简单给出结论。
人不能跨进两条河流,时间是不可逆的,时代也是不可逆的。工业力量兴起了,田园牧歌就成了绝响,你不可能像穿越剧那样,自由地选择时空。有些东西发生了就发生了,不可能同时拥有另一种经历,例如你不可能既拥有从一而终的经历,又拥有离婚的经历。
邻里关系作为社会关系,敏感性在于私人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张力。传统邻里关系或许使人感到温暖,但同时也意味着隐私的缺乏。当人们对私人生活的隐秘性越来越在意时,不愿意家门被别人敲开,就是顺理成章的。择邻而居,正在以身份识别的方式实现,而非以熟识程度鉴别,人们甚至有意避免与熟人居住在一起,人们也越来越少邀请熟人到家里做客。这与其说是信任度下降,不如说是人们在私人生活有可能展开时,选择了一种更加完整的私人生活。
你为什么要敲开邻居的门,这本身是一个问题。因为我们就在隔壁,所以应当相互走动,这是想当然。这是生活在当下而心在过往的表现。
为什么住在隔壁就要相互走动?住得最近,也许反而多了一层对窥视和监控的防范。正因为在地理上相距是如此之近,而且基本上永无改变,所以隐私的敏感性将使得相互关系中各不相扰和各不热心交往变成一种生活的礼数。这是私人生活上升带来的结果,但你不能既拥有完整和心安的私人生活,同时拥有邻里之间相互热忱关心的无间状态。
稿源:楚天都市报
作者:刘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