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顽症和乱象,只有形成环环相扣的治理机制才能奏效。这样的机制形成了,公款滥吃的现象,无论是转移餐厅还是隐身埋名,都将难以为继。
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作出批示,要求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各级官员要率先垂范杜绝公款浪费。一场围剿“舌尖上的浪费”之战随之在各地展开。但“盛宴”“剩宴”等现象在有些地方仍然存在,只不过地点悄然转到了内部餐厅等暗处而已,主角也仍然主要是一些“公家”单位。“公家”单位为何能豪掷万金置酒宴?说到底,还是因为公共财政支出缺乏约束,可供随意挥霍。遏制“舌尖上的浪费”,最关键的还是要扎牢制度的铁笼子,杜绝各种形式的不合理支出。
首先要把好公务接待款项的定额关。滥耗公款吃请的源头问题,很大程度在于相关资金的预算定额不明、把关不严。一个“公家”单位,一年公务接待的定额是多少,或者说接待费用在公务开支中只能占比多少,在很多地方的财政支出预算中都没有明确,结果是花了多少就报多少。如此这般,哪能遏制住滥耗公款吃请的乱象?
其次是必须公开公务接待的详情细目。限定了接待额度之后,对其款项是如何花的,也得公开透明接受监督。一方面手中有大把钱可花,另一方面怎样花也缺少监督,是无节制滥耗公款吃请的又一主因。四川省巴中市白庙乡,公务招待谁招待、招待谁、为什么招待、招待花了多少钱,都在网站和财务公开栏里公布。结果该乡招待费锐减,几乎杜绝了公务招待的铺张浪费现象。事实证明,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无论违规吃请者还是被吃请者,最怕的就是在公开中“丢面子”、“掉底子”。如果公开的举措得以落实,滥耗公款吃请的歪风就自会得到抑制。
再次是切实实行公务卡消费制和严把报账关。列入财政预算的单位,公款吃请都应实行公务卡消费制,便于直接查询公务消费的时间、地点、消费金额、商户名称等信息,有效防止乱消费和利用虚假发票报销等漏洞。如未实行,报销则须严格审核把关。在丹麦,所有官员的公务宴请报销,不仅要拿账单还要拿出菜单,若有一道菜超标,整笔账就不能报销。
还有甚为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严格审计和问责。凡事把明责和问责落实到事、落实到人,就不难形成震慑和制约效力。滥耗公款吃请不仅挥霍纳税人血汗、浪费社会财富,而且败坏党风政风,人民群众深恶痛绝。中央三令五申,就是要刹住这股歪风。现实情况是,尽管滥耗公款吃请多有典型个案,却鲜有严肃问责,由此导致了“破窗效应”。这种状况必须改变。对那些经审计确认为严重超过公务招待额度的单位负责人,对那些肆意动用公款吃请的直接责任人,则应像对待贪污腐化分子一样,给予严肃的惩处。
整治顽症和乱象,只有形成环环相扣的治理机制才能奏效。扎牢管住滥耗公款吃请的铁笼子,就是要用可操作的制度和办法,来构建这样一种治理机制。这样的机制形成了,滥吃公款的现象,无论是转移餐厅还是隐身埋名,都将难以为继。
稿源:湖北日报
作者:评论员 刘章西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