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是为了保护遗产,还是为了拆掉遗产?答案未必黑白分明。
埋有唐代高僧玄奘灵骨的西安兴教寺,三分之二的建筑将被拆除。拆除原因,当地官方称,丝绸之路联合申遗名单上,只有兴教寺塔,不包括寺庙内其他建筑。(4月10日《南方都市报》)
丝绸之路申遗的具体细节,旁人很难知晓。但有两个选择,不可忽略。其一,为何申遗时,不将一座寺庙纳入,偏只算入兴教寺塔?其二,如果非要牺牲三分之二的寺庙为代价,为何不退出申遗?
第一个选择无法周全,那么兴教寺保留现状,退出申遗完全可行。毕竟,把一座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拆得七零八落,不仅涉及法规问题,另一方面,拆寺申遗的事情传开,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是否批准,也涉及变数。
鸡飞蛋打,不无可能。
但从当地政府对申遗的痴迷来看,还是准备“霸王硬上弓”。可见,如此申遗动机本身就存疑问。据媒体披露,申遗拆迁的背后,还是政府主导下的商业化运作。思路就在,申遗成功,遗址周边地块升值,能卖高价,获得收益。
兴教寺塔的申遗,就是这样一场豪赌。成功了,凭借世界遗产的金字招牌财源滚滚,失败后,当然要背负沉重的债务负担。先不管申遗成功后是赚是亏,一旦拆除,兴教寺始终都会成为输家,历史是无法复原的。
当前,一些地方过度的商业化运作,让遗产反而成为牺牲品。地方热衷斥巨资申遗,也为舆论所诟病。申遗变成一种病态的追逐,被舆论称为“申遗疯”。
如此背景下,西安兴教寺应该作一个艰难的决定,保全遗产,退出“申遗”,作出表率。
来源:楚天都市报
作者:吴双建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