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发展环境永远没有完成时。它最大的敌人,就是自我封闭、自我运转、自以为是、自我满足。没有痛感、没有警醒、没有反思,甚至害怕摆出问题就伤了面子、伤了政绩,从“最少”到“最优”的沟壑就永远填不平。
转地养蜂外省一路畅行,在本省却被要求缴费,昨日,本报把大悟蜂农在不同省份的遭遇摆在了头版头条。
这不是小题大做。我们直视缺憾,剖开发展环境的创口,就是因为暴露问题、正视问题,永远是体现改进诚意、明确行动方向的第一步。
湖北成为全国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省份已经有一年多,改革的决心,权力下放的力度不可谓不大。但问题并没有消失,有些问题甚至还很明显,这说明,我们的行动,跟企业、跟老百姓的体验还有距离。这个距离,就是从“最少”到“最优”之间的距离;这个距离,就由这一个个具体的问题组合而成。
审批事项是不是最少,政府可以发布清单,但投资环境是不是最优,话语权不在政府,而在千千万万的市场主体。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不是凭空来的名词,它是在问题中被总结归纳出来的,是个体的无奈、愤懑集合成的共同感受。打破这三个门,就要从共象到具象,从解决一个一个问题着手,赢得社会评价的改进,汇聚成“最优”的口碑。发展环境改没改进,改进了多少,再慷慨激昂的说辞,都不如一个蜂农的养蜂车面前的绿色通道实在、可信、有说服力。
评价的主体来自市场、来自社会,环境的优化就必须转换视角,不满足于减少了多少审批事项,而且要向社会去征集问题,最大范围内去寻找问题,让问题充分暴露出来。问题发现得越多、越及时,改进就会越准、越实在、越有针对性。大悟蜂农的问题我们看到了,哪些问题我们还没有看到?哪些是有政策不落实,哪些是体制机制上有阻碍?哪些是优化没有到位,哪些又成了“优化的异化”,为招商牺牲了原则,为破坏生态、为不当竞争当了保姆、开了绿灯?
优化发展环境永远没有完成时。它不仅现在要改进,而且体现在抓住不放、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它不怕有问题存在,不怕问题被大家看到;相反,它最大的敌人,就是自我封闭、自我运转、自以为是、自我满足。没有痛感、没有警醒、没有反思,不愿承认问题,不把问题摆到台面上,看到问题见怪不怪,甚至害怕摆出问题就伤了面子、伤了政绩,从“最少”到“最优”的沟壑就永远填不平。
习近平总书记说,改革由问题倒逼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这句话,既阐明了改革的动力,也阐明了改革的路径。改革要全面深化,前提就是问题要充分呈现,以此去驱动解剖,去驱动行动。问题一开始就被遮蔽,被过滤,被置之不理,改革就不可寄望。问题在那里摆着,是实实在在的,更强的改革意愿,更大的改革勇气,首先体现在对问题没有承受力。问题找不到,找不准,又何谈打破藩篱,壮士断腕?
问题决定了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真正的改革者、诚实的发展者,不害怕问题,而是害怕放过了问题!
稿源:湖北日报
作者:李琼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