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高考成绩渐次揭晓,辽宁文科状元刘丁宁的个人经历引发广泛关注。刘丁宁,2013年辽宁省文科第一名,高考分为668分。原本已经成为香港大学全额奖学金的学生,放弃高达70多万元的全额奖学金,退学重回本溪市高级中学,希望追求更纯粹的国学,梦想进入北大中文系。(本报今日A28版)
在某种意义上,刘丁宁至今已成一个高考的传奇。不难想象的是,它所可能引发的沸扬议论。譬如其中一个代表性的观点是:当状元也选择了复读,虽然最终得遂己愿,客观上却形成了招生名额的浪费。
个体自由选择的人生,旁观者其实没有权利去指责。因为当我们在故作理性地指责他人行为失当时,事实上也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复读状元”的另一种价值。如果将刘丁宁置换成自己,有多少人还能够做出和她一样的选择?年岁渐长,我们自觉内心成熟,我们拥有得更多,但选择越来越实用与比较成本化。与惯于指手画脚的围观者相比,刘丁宁的最大价值在于,她展现出了社会久违的跟随内心的力量。巨压之下,凭借确乎优异的学业成绩,不忘初心,刘丁宁终得追梦始终。
只有把刘丁宁还原为一个“追梦少女”,而非看似无法理解的“复读状元”,我们或许才能看清她在作出选择时的无奈。实际早在刘丁宁退学时就有媒体提出疑问,为什么她不能从香港大学直接转学到北京大学?事实上刘丁宁当时已有转学诉求,以其高考成绩和专业爱好来衡量,这应该算是一种最省力的方式。当高考状元不得不去选择复读,它反证出的其实是大学生转校制度存在太多阻力,也太过僵硬。同样让人悬疑的是,刘丁宁所追求的“更纯粹的国学”。纯粹的国学真的还存在乎?我们不得不替刘丁宁如此反问。
但对于刘丁宁,无论如何,我们都愿意祝福她,希望能够从选择中收获颇丰。一个人可能会不自觉地成为高考时代的某种镜像,但一个尊重内心者,永远应该领受最真诚的击掌与祝福。
稿源:楚天都市报
作者:王聃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