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民发布微博称,82岁高龄的母亲去中国银行徐州分行领取18年前的定活两便存款,存单尚在,却被告知“超过15年的存款单就不好承认了”。此事引发全国热议。22日,中国银行徐州分行相关人士说,不存在“有效期”的说法,该行相关负责人已上门向客户致歉,将对客户存单进行兑付。(8月24日《京华时报》)
银行在、存单在,存款竟然会“过期”,如此“最终解释”跟老赖何异?如若不是媒体曝光后举国关注,如若老人自认倒霉,这事儿果真就“不好承认了”吧?
商业银行翻脸不认账似乎很流行。7月31日《燕赵晚报》报道,一张父亲遗留下的1000元定期存单,让河北省平山县陈家峪村身有残疾、生活贫困的陈兰平大爷奔波了8年至今没有取出;而湖北、河南、吉林、安徽等多地都有过类似事例,如本可兑付22万元,银行却以失效为由给8000元打发了;如存款26年后利息不够交管理费,反欠银行钱……商业银行翻脸不认账,似乎成了很流行的一件事。
存单再老,但权责关系不会泛黄。《经济合同法》第六条明确规定:“经济合同依法成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必须全面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合同。”银行与储户的合同法律关系,决定了商业银行更不得单方以存款超期、利率过高为由,拒绝履行储蓄合同义务。
这些道理,自然算不得新鲜。公众既无须指桑骂槐地说银行业暴利,更不必隔靴搔痒祈祷服务价值的归位。当前,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金融业态也将呈现出新趋势和新特征。利益也好,规则也罢,没有什么是长生不灭的,轻飘飘一句话就剥夺存单兑现权,这样的“误会”,仅仅是“误会”而已吗?
稿源:楚天都市报
作者:邓海建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