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发帖称在杭州图书馆,每天都能看到有流浪者、拾荒者在那里看书,看到闭馆才离开。记者采访发现,杭州图书馆不仅允许拾荒者入馆,也允许他们带行李入内。而将杂物放在门外,是他们的自发行为。(本报昨日A32版)
杭州图书馆允许拾荒者入内阅读,早已众人皆知,然而每每被人提及,总会一再引发人们关注,不断被称赞为“最温暖”。这种温暖从何而来?或许,从流浪汉、拾荒者本身来看,是他们向社会展示了一种向上的信念,物质的贫困不表示精神上的匮乏,一个个忘我汲取知识的身影,总让人感觉到力量与希望。
而从公共服务本身来讲,源自图书馆的平等与开放。谁都知道公共服务应该平等面向每个人,可现实中往往存在一些有形、无形的门槛。比如一些地方曾曝出用标语提示外来民工禁止入内、公交司机拒载拾荒老人的新闻。应该说,每一项公共服务运转中,都需要一视同仁、平等开放,而不能挑三拣四、以貌取人。尤其是,真正的平等还需要公共服务者发自内心的尊重,才能让人从心里感觉可亲可爱。
“零门槛”提供公共服务,展现了一个城市平等包容的人文魅力。然而从深层上看,更考验的是背后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与杭州图书馆相比,不少公共图书馆设立了年龄门槛,将一些小读者拒之门外,比如南京图书馆规定10岁以下孩子不得办借书证,郑州一图书馆以“小孩太吵为由”,出台“谢绝14岁以下少年儿童入馆”的规定,都曾引发争议。很多时候,公共服务简单粗暴,喜欢一刀切,就来自于管理手段匮乏,只会简单抬高门槛,而没有学会用更柔性的方法,更好提供服务。
稿源:楚天都市报
作者:肖杨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