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 > 报系言论

交通违章权威查询
楚天金报:限塑令的七年之痒需标本兼治
发布时间:2016-02-16 09:03:07来源:荆楚网

  “限塑令”在我国实施已有七年多,但效果并不明显。在很多消费者看来,相比便携的需求,塑料袋几角钱的成本感受不明显;而在不少超市,每年仅出售塑料袋就能赚上千万元,“限塑令”甚至沦为了“卖塑令”。 有统计显示,全球每年塑料总消费量4亿吨,中国消费6000万吨以上。(2月15日《人民法院报》)

  毋庸讳言,自出台以来,限塑令的效果的确让人失望。但这并不全是限塑令的错,客观地说,即便限塑令确实给人名存实亡的印象,确实没有整体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也只能说明限塑令及其执行存在问题。至于问题是什么,则需要深入、准确、理性的判断。

  其实,限塑令遇冷并不奇怪。本来,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就不是朝夕之易事,期待限塑令可以立马提升人们的环保素养,实在是过于盲目。在限塑令出台之初,就该预计到限塑令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阻力,就该猜想到限塑令可能遭遇名存实亡的困境。这才是面对问题的务实态度和前瞻思维。

  应该面对、分析限塑令存在和遇到的问题,把解决问题当成推进限塑令完善的必要步骤和具体路径。这就需要思考两个基本问题:制度本身的中心是什么,制度之外的依托是什么。

  首先,出台限塑令,不是为了加重人们的购物负担,也不是为了增加商家售卖塑料袋的收入。围绕提升环保意识这个中心,必须有更可行更务实的细节设计。比如,拉近一次性塑料袋与环保袋之间的价格落差,让人们的环保意识与经济理性可以顺当结合;允许使用过的塑料袋退款或换新,让环保成为一种精打细算。这些国外限塑令推行中的人性化设计,无疑都在增加限塑令的公益性、公共性,指向限塑令政策的中心宗旨。

  其次,制度之外的依托是什么?是社会整体的环保进程。环保需要系统的全面的推进,限塑令只是环保工作在日常购物中的体现而已。如果,没有其他领域的环保工作的积极推进,限塑令就会成为突进的单兵,不仅不可能取得全面的效果,一举扭转人们的环保观念,反而容易引发冷漠和旁观,成为舆论调侃和嘲讽的对象。

  限塑令已经遭遇七年之痒,说限塑令名存实亡也不算夸张。问题是,对限塑令声讨或取消非常容易,但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环境问题的治理却异常艰难。这就需要以更务实理性的态度审视限塑令的效果,发现、解决限塑令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明确限塑令制度的中心和依托,更好地完善限塑令制度,发挥其潜在的制度效果。

  作者:李劭强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
  • 湖北焦点
  • 国内要闻
  • 娱乐推荐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