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宏达:院士应成为科学道德的模范和旗帜
发布时间: 2008-06-25 08:12 来源:
进入电子报
月23日下午召开的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在工作报告中,用了很大篇幅论及院士科学道德建设的成绩和问题。在院士大会将要审议和表决的新修订的《中国工程院章程》第四条“院士标准和条件”中,增加了“品行端正”的表述。(6月24日中国青年报)
老实说,看到“院士标准和条件”中增加“品行端正”的表述,我很诧异。院士原本就应该“品行端正”,而且应该是其必备的基本素质,还用特殊标出吗?倘若不增加这四个字表述,就可忽略品行素养甚至成为某些人的可钻之空吗?但仔细一琢磨,也有道理,因为近年来,学术界包括一些院士,的确有“品行不端”的表现,甚至形成了一种不良风气,鉴于此,对院士特殊强调“品行端正”也真的十分必要。
一个人的品行不能与他的知识和才能画等号。因为知识才能与品行是两条线,知识才能体现的是学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而品行是一个人的品德修养与情操的行为反应,品行管的是把知识才能往哪方向用。顶着院士头衔的学者,应该是“品学兼优”的“精英”,但如果“品行不端”,虽然有知识才能,也可能为世俗所左右,出现喧哗、狂躁与轻浮的现象,不能坚守学术阵地,急功近利、追求时尚,贻误事业。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近年来,一些学者身上屡屡发生学术腐败、学术剽窃等斯文扫地的现象就是最好的证明。
学者“品行不端”并非先天就有的,环境影响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能够熬到院士的学者,知识才能肯定是达硬的。而他的知识与才能也是多年刻苦钻研、艰苦奋斗的结果,这其中肯定有一种执着的精神在支撑着,这种精神中就有鲜明的追求科学与真理的劲头,这应该视为“品行端正”。这种端正的品行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人对于自我的定位,是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因而也是对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坚守。但随着环境的变化,也会有一些原本“品行端正”的学者,逐渐变为“品行不端”。
比如,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大学和科研单位追逐商业化,为迎合时俗认可放弃学术研究,只要有利可图,什么项目都能经营,甚至连学术论文都能做交易。更有一些浮躁学者,为世俗所左右,放弃追求真理的价值准则,热衷于行政升官晋爵,舍本逐末,为应酬社会活动、附庸社会潜规则而乐死不疲。还有,徐匡迪在报告中列举的“个别院士疏于对学生和助手的管理而产生不良影响;个别候选人的申报材料因夸大成绩而受到质疑,”等不良现象,都是“品行不端”的表现,应该引以为戒。
胡锦涛在出席两院院士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强调,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科技领军人物,可以带出高水平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和团队,可以创造世界领先的重大科技成就,可以催生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企业和全新的产业。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首先要抓紧培养造就这类人才,尤其要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领军人物。作为院士,不仅自己要努力成为科技领军人物,而且还肩负着培养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的历史重任,这就要求每一位学者,必须“品行端正”,不应为世俗所左右,像鲁迅先生所剖析的“一成名人,便有‘满天飞’之概”,而应该既是我国科技界的杰出代表,又成为科学道德的模范和旗帜。
稿源:荆楚网
姓名:董宏达
(本文来源: 编辑:吴双建)
关键词:院士;科学道德;中国工程院;品行;董达宏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