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三平一语成谶!这位身兼《赤壁》制片人的中影集团董事长,在《赤壁》(上)首映式上一时口误说出“倾全国影院之力发行《无极》”时,《赤壁》的命运就与那部“一个馒头引发血案”的《无极》联系起来,并且匪夷所思地找到了共性:同样的大投资、大制作、大场面,同样的高票房,当然也同样的收获了不菲的口水。
请原谅我如此直白无误地将《赤壁》(上)与《无极》相提并论,因为同《无极》一样,这部投资最大的华语电影堪称史上最大的“古装烂尾喜剧片”,很多人看过上半部的搞笑场景之后,已经被“雷”了,不敢也不愿期待下半部了。尽管韩三平对该片市场前景表示乐观,“《赤壁》(上)的首映票房成绩是中国文化消费升级的一个信号,是中国电影产业走向成熟走向世界的一个标志”,但再多的溢美之词也无法掩盖这样一个事实:中国式大片模式已经走向穷途末路,“唯票房论”已经蚕食掉了观众的信心。
吴宇森的“品三国”,品出的是一个不一样的“三国”。在他的“三国”里,充斥的是颠覆和恶搞,是越来越走向极端的暴力美学:赤壁大战的起因庸俗化为“冲冠一怒为红颜”,错综复杂、相互利用的“联刘抗曹”被美化为江湖草莽之间的兄弟义气,本来风流倜傥、神勇无比的赵云成了人见人欺的狗熊、威武无比的关羽念起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莽张飞学会了挥毫泼墨,“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成了猥琐的小人……,颠覆和恶搞没有错,但颠覆得不彻底,恶搞得不流畅,却是吴宇森的错。
从《赤壁》(上)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吴宇森“挟好莱坞而令诸侯”的“险恶用心”:故事的起因就是“特洛伊”故事的翻版,其中楼船在峡江中行进的场景更是具有好莱坞电影《特洛伊》中五万希腊士兵乘坐战船来挑战特洛伊士兵的味道。其后的故事情节,逃脱不掉《指环王》的影子。可以说,吴宇森是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子,扎起了一个好莱坞的架子。虽然有点不伦不类,但骨子里却是中国导演固有的思维定势:好大求功,崇洋媚外,割裂传统。
就像著名影评人周黎明所说的,“此片整体是写实的正剧,但战争场面没能进一步的升华。在中西方市场上,可能两头观众都很难讨好。”抛开影片本身的艺术元素不讲,其战争场面不可谓不宏大,其人物描写不可谓不细腻,但如果生硬地“对号入座”,为了洋人的口味而创作,将自己的强项抛之脑后,注定会成为不土不洋的畸形品。
看《赤壁》(上)的台词,不可谓不搞笑,按我的理解,甚至可以说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为了搞笑而搞笑,像诸葛亮的“冷静”,孙尚香的“国家兴亡,匹女有责”,关羽的“现在会读书,以后就有饭吃”,曹操的“欲望使人年轻”等等,在让观众发笑的同时,也使《赤壁》(上)沦为不折不扣的喜剧片。
《赤壁》(上)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周瑜和鲁肃去见刘备,拜过之后,看见刘备独自一人在编草鞋,好奇地问,这些都是刘公编的么?关羽插话说,是啊,我们的鞋都是大哥编的,非常结实,刘备也回应道,编了很多年,习惯了。照我看来,至少在《赤壁》(上)的拍摄上,吴宇森在习惯性地编着其耳熟能详的故事,某些人在享受着吴宇森所编“草鞋”的“结实”,如周瑜和鲁肃等的局外人继续着对吴宇森类大片的好奇,浑然不知这种照猫画虎的东西已经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
稿源:荆楚网
作者:张诗河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