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资本主义时代的眼球总是热衷于追逐大事件,作为“2008年十大文化事件”之首的《中国作家富豪》第三期发布后,聚焦了密密麻麻的好奇目光。绕到喧闹的背后,才发现制榜人吴怀尧结集出版了《怀尧访谈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在对何三坡、朱大可、岳南、李银河、于坚、郭敬明等文化名人的追问与倾听之中,显现出对中国文化的真正梳理。更为有幸的是,从中发现了“中国最隐秘的精神贵族”——诗人阎安。
我是旧时代的孩子 在废弃的城堡的窗口
我要讲出令你口喝难耐的故事——
铁一样出色的狼群
獠牙似的月亮
火鸟怎样一片一片偷走黑森林
草原和她罂粟般鲜艳的公马
——阎安《玩具城》
然而,城堡已经废弃,旧时代逐水而去,这个时代,人们已失去口喝的知觉,诗人也“无法从容讲述”。世界与诗人的关系由此变得拧巴起来,于是,玩具城出现了。“世界是我梦中轻如鸿毛的玩具城”,不错,玩具城就是世界与诗人的关系,即世界在阎安梦里的镜像,而此处的“梦”,并非“现实”的对立物,而是诗性的想象力、不曾离场的情怀。
《玩具城》之前,阎安曾出版过一本诗集《与蜘蛛同在的大地》。蜘蛛是阎安诗歌中维系意象结构的一个重要元素。而蜘蛛与世界之间,以网维系,于是,此处的“网”与《玩具城》里的“梦”便形成了喻体上的同构关系。进一步索解“蜘蛛”这一意象,我们发现:它的存在及其与世界的关系,即在对网的观察上。于是,我们找到了解读阎安诗歌的第一把钥匙:观望。
像蜘蛛一样 我
仅仅是一个躲在暗处的旁观者
沉醉于远而又远的观看
但不喜欢命名——阎安《一个无法命名的早晨》
观望是参与人与世界的关系这一结构的一种特殊形式,观望者将自己抽离于结构之外(上),而又不曾离场。诗写者的身份便因此而形成。在终极向度上,观望者不仅是一个关怀者,亦是承担者。他所承担的即是“让语言纯粹并成为时代关乎心灵的见证性力量”(阎安《玩具城》自序)。
因于这种承担,诗写者必须保持旁观的立场,不参与在场的得失予夺。于是,主体(旁观者)与客体(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对立消失了,客体的显现即是主体的目光,主体因旁观者的身份而进入了客体在整体上的真实,“个人生存与世界存在的诗性问题”(《怀尧访谈录——对话阎安》)从而得到了解决。
在《变成一条鱼的构想》一诗中,诗人接受了双腿变为尾翅,乃至“不想再说什么/不想再有语言”,但诗人固执地要求“留下我作人的眼睛”。这是一首剥露真相的诗作,我因此而窥见了阎安的诗写中隐秘的力量,并索解到另一把钥匙:抚摸。
在这首诗中,阎安写道“我还要设法保留我的手——
我要用我残存的手
最后一次摸摸我居住过的大地 人
的大地 而在大海里
我要用我鱼的手掌
一遍又一遍地抚摸
映入大海中的云朵
和云朵之后幽蓝的天空”
眼睛和手,观望与抚摸……诗歌的精神结构并没有因此而支离。因为另一个重要意象启示了眼睛和手的同构关系,观望与抚摸的同构关系。这一意象,便是黑暗。
我敢肯定 沐浴的少女
她了解黑暗 世界
而选择在凌晨三时沐浴——阎安《沐浴的少女》
因为光线的离场,眼睛的功能让位给手,于是抚摸成为黑暗中的观望。
在使用“抚摸”这把钥匙之前,让我们先来解读一下阎安诗歌中所启示的黑暗。
黑暗中 只有母亲醒着
她的手掌亲切地抚摸着
四周的黑暗 需要一盏灯
点亮的黑暗
黑暗也是一个孩子 母亲说
上帝死了
黑暗需要人的照看——阎安《黑暗》
“黑暗”是一个敞开的意象,关于它的所指,以西方思想可以解释为上帝之死(信仰危机,或其他导致的精神体系崩溃),中国式的理解可以是人与自然亲切关系的割离(工业时代自然精神的丧失),而“黑暗”又是唯一的,即光明的不在场。“黑暗”的敞开源自人们对“光明”的多重祈愿:或为天人和谐,或为共产主义,或为净土,或为神恩……
最重要的是,光明未在,“黑暗需要人的照看”。于是,“抚摸”(黑暗中的观望)的终极意义显现出来。
“手”与“抚摸”作为终极关怀的表现,密集出现在阎安的诗集《玩具城》中。
时间在时间之中下沉
手是唯一的证人(但脚不是)——阎安《美国来的修脚师》
手进入黑暗中
……
手进入凉快的澄明中
……
手进入凉快的澄明中随即死去
……
手不停地在里边摸索——阎安《世界的手》
在一个秘密的房间里
在空虚和失眠之夜
异乡人的潮汐就是梦魇之手
隔着厚厚的玻璃拍打着什么——阎安《异乡人的潮汐》
在与《怀尧访谈录》的对话中,谈到陕北的民间艺术民歌与剪纸,阎安称之为“陕北女性抚慰大地和她们自己的方式”。我们发现,阎安诗歌中的观望与抚摸,同构于诗性关怀,并因其终极意义而具有了宗教精神。因此,亦可称之为“观照与抚慰”。而因为过程中的疑问与求索,文章的题目我还是保留了“观望与抚摸”。
在阎安的诗歌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意象,它结构了黑暗与观望、抚摸,此意象即是“石头”。
在诗歌《一个石匠》中:父亲是一个石匠,很多夜晚——“黑暗中,他不断把巨石滚下山坡”;很多白天——“他独自一人敲打着盛夏中排列的/一块块粗暴的石头”。而因此,石头“激怒一条大河/峡谷中众人的睡眠”;而因此,父亲兴奋地嚷嚷“看!这些石头总能变白/又白又漂亮”。
从中我们发现:石头是黑暗的产物,而又反抗黑暗。而“观望与抚摸”者,就是整理石头的人——
一个因微微有些驼背而显得低沉的人
是全心全意整理石头的人
一遍遍地 他抚摸着
那些杀伤后重又整好的石头——阎安《整理石头》
在黑暗中伸过来的,是守夜人的手,我亦伸出自己的手掌,而我握到的却是一块石头。那石头“又白又漂亮”,具有执著气质与精细纹理。守夜人见过整理石头的人,他宁愿相信你也见过,甚至——
你曾是那个整理石头的人
你就是那个整理石头的人——阎安《整理石头》
稿源:荆楚网
作者:贾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