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铁:山寨也至死
发布时间: 2008-12-29 10:04 来源:
进入电子报
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其专著《娱乐至死》中认为: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如果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
英国小说家赫胥黎在其科幻小说《美丽新世界》中曾这样担忧: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之所以同时想起了这两位作者,是因为我们目前的某种现状,似乎与他们文字中流露的忧虑似曾相识。而我以为,山寨,似乎与之有着某种极强的吻合。
山寨似乎是我们现状最好的一个概括词汇,难以比它更贴切了。它似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山寨手机、药品、食物、明星、春晚、电影、诗歌、论文、专家、学者、百家讲坛、新闻联播、电视台等等。从最初的山寨产品到现今的山寨文化,可谓势不可挡、遍地开花。然而,至于其是否能结果、结什么果,令人怀疑。而现今山寨产品、山寨文化呈泛滥之势,则更令人担忧。
无疑,如果山寨产品依旧盛行、泛滥下去,那毫不犹豫地说,我们肯定会被山寨产品至死。质量是产品的灵魂,没有灵魂的产品不过是垃圾而已。当我们拿着、用着、吃着这些垃圾而不甚沾沾自喜、不图反思进取时,那我们的确危在旦夕。
至于山寨文化,似乎有些复杂。不少人曾这样以为,山寨文化作为平民、大众、草根文化的代名词,有其生存的必然性。它是没有掌握文化话语主导权的人对传统、主流、精英话语主导权的一种挑战与颠覆。可面对现今山寨文化的泛滥,它似乎没有出现令人欣喜的局面,而是越发感觉上述两位作者所描述的隐忧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近。
当我们一窝蜂似地盲从山寨,并且大多数人以一种玩世不恭且缺少思辨的态度去对待时,要么一笑而过,要么心理默认,甚至有人把其当成权威、主流、真相时,这就令人担忧!我们还有思考能力,还能识别真理吗?我们的文化前景又在何处?我们原先的文化会在这种不知不觉的山寨中消失与流逝吗?
同时,我们不乏看到,对于山寨文化,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文化创新,应提倡与支持。其实,创新哪是模仿、复制、拷贝这样简单,创新背后是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持续力。创新不是儿戏,需制度性的保证。山寨文化是担当不起文化创新的重任。
另外,也有人认为,山寨文化是一种低俗强盗文化,应反对与抵制。也许没必要上升到此地步。山寨文化作为一种伴生文化,它与我们社会的主流文化并存。也许它早就存在,只不过在现今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它才显得如此明朗、甚至扎眼。根除它也不可能。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能为力。我记得有学者大概这样说过,之所以在一个娱乐业高度发达的美国,他们的文化没有被娱乐所吞噬,是因为美国有一批文化学者,他们在不断批判、抨击美国的文化,表达他们的反对声音,就像尼尔.波兹曼一样。美国人的反思自省精神可见一斑。当然,我国不乏有这样一批人,但似乎很难听到他们的声音。曾今的知识分子到现今的知道分子,也许就是某种暗示。
文化创新也许是全民的责任,但如果什么事都要扯上全民,这是文化人自身责任的一种变相推脱。文化创新,不仅要靠民间力量,更要靠这些精英们的探索与发展,更需要这些文化人、传媒人、学人的责任与良知。对于山寨文化,亟需他们为大众正确引导。
有人说,上帝之死不足以造成末日,真正的世界末日是在人类不图自救、不复寻求生命意义。也许这就话用于我们身上有些夸张。只是如果我们都陷于山寨这个漩涡的边缘,而很多人却以为新鲜、刺激、好玩,又没有人预警或化解危险。也许,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就离我们不太遥远,山寨至死就会在我们眼前出现。
稿源:荆楚网
作者:流铁
(本文来源: 编辑:余宽宏)
关键词:流铁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