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大学生自杀的新闻或者传闻总是频频露面。应该说,层出不穷。
4月14日下午6点40分,中国传媒大学的一女一男两名学生先后从学校47号公寓楼13楼窗口坠亡。据了解,两人为情侣关系。目击者称,坠楼前两人曾发生争吵。目前,朝阳公安分局已经介入调查。(4月15日《京华时报》)
这一桩事例,层面上或是因为感情。因为感情而衍变是非在大学校园可谓司空见惯。笔者也是刚从大学校园出来近两年,回味起那校园时光,常会为那逝去的往事而怅然,比如那缠绵的爱情。只有理解那种体会,才能相对清楚的洞悉一些为情自杀大学生的心迹。
中国传媒大学这一女一男,作为情侣,坠楼而亡的背后,不排除有爱情的因素。人类文明的进展,感情的力量有多大----这不言而喻。人的精神世界能左右一切,如果就是要从楼上跳下,那种绝望不难理解。醉过才知酒浓。
只是我们会倍感遗憾,丢弃了一切,在花样的年华结束自己的生命。丢下亲人、朋友,丢下点点滴滴的缠绵离世。这是悲怆的。如果以此去反思教育的缺失,我想,也未必全是教育的错。教育不是万能的,校园教育起不到普渡众生的作用。
这是个“标签主义”盛行的年代,媒体、社会,我们每个人都容易陷入标签主义其中。同是跳楼自杀,因为当事者是大学生就会被贴上比较特殊的符号。就如“女大学生”这个符号,甚至演变成色情、粗鲁的便签(这里面还有很多)。部分女大学生会倍感无辜。当然了,这种无辜也是真实的,是谁“陷害”了她们?可能只有社会学家能为此给出相对正确的答案。
在狂欢的浮动的社会潮流中,一类相对特别的事例总能够散发出吸引力。这类事,人们不经意就会去关注。就如女大学生公交上踢孕妇(人们是不管为何而踢,只知道“踢”了);就如大学生接二连三的自杀(据资料:我国每年有25万人自杀死亡,200万人自杀未遂,大学生自杀频率在增长)。因为是发生在特殊群体上,所以总是经久不衰地能够刺激人们的神经。
大学生的自杀,不只是因为感情,还有复杂的迷茫、挫折、失落,等等。在人的精英思维作用下,因为对大学生始终存在一定的期待底线。当看到大学生的生命泯灭,我们的悲哀来自于一种落差--奋斗了这么多年怎么说走就走了,可惜!
于是大学生的自杀,会引起很多思考与徘徊。大学生是一个特别的阶层,这个阶层怎么了?这是个富有生命力的话题。正因为这些作用力的左右,才导致大学生的标签主义到处飘扬。可我们又非常期待这个群体能够在某种良性旗帜中飘动。
稿源:荆楚网
作者:梅剑飞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