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峥臻:对爱心伞丢失的反思:不可缺少的约束
发布时间: 2010-01-18 09:57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自去年12月3日起,一批批爱心伞挂在重庆主城爱心亭,供市民免费借用。40多天过去,据市爱心亭管理办公室统计,分4批投放的8000余把爱心伞,只有2把归还。(1月15日重庆晚报)
爱心伞丢失的问题已经不是新鲜事了,开展过这个项目的地方都会遇到相似问题,然后每一次问题的发生都会引起大范围的讨论,讨论之后又会在另一个地方出现同样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使爱心伞不断丢失?先看看重庆爱心伞负责人员给出的解释:部分借伞者的素质不高,将其据为己有;爱心伞作为新生事物,市民没养成借伞还伞的习惯,有些人忘记或懒得再还。“培养还伞习惯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该负责人给出的解决办法是,希望通过工作人员提醒、媒体呼吁,使借用人能够提高自我认识,能达到五成以上的归还率。
管理者对这次爱心伞的丢失给出的理由同以往如出一辙,单纯地将造成这些便民雨伞丢失的原因归结到借伞人上,在其主观不自觉上做起了文章。照此理解,诸如此类公益便民项目开展中造成的丢失问题,完全是由借用人的不自觉造成,解决此类不自觉行为又仅仅建立在唤醒借用人自觉的基础上。而借伞人从不自觉到自觉,并不是一个善意的提醒,一则公益广告所能奏效的,这建立在个人长时间的道德积淀和社会良好道德氛围上,需要每一个社会分子的共同努力,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
一边是公益便民资源丢失严重;另一边是有关方面又把解决问题的关键寄托在借用者的主观意识上。重庆爱心伞丢失的问题不会得到根本的解决,这是现在就可以下的结论。一个公益便民项目的展开,根本上需要全社会人员的积极配合和努力,借用者在明确自己享有社会带来的福利的同时必须认识到自己对社会尽到的义务。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不仅仅建立个人认识上,还需要社会制定的规则来约束和规范,反过来促进公民自觉意识的提高。诚然,社会道德的缺失、借用人的不自觉是整个丢失事件的发展的根本原因,然而无论是项目推动参与者,还是各大报纸媒体的评论,都是过于强调了了爱心伞借用者的自觉意识,却忽视了在这种公益便民项目进行中不可缺少的管理监督环节。在《重庆晚报》的报道中,该项目负责人由对爱心伞的借还采取了放任的态度,将这项活动开展的秩序完全建立在个人自觉之上。登记借用情况不会耗费多少时间,加强对信息的管理又不会造成信息的泄露,不知道负责部门为何对规范管理如此排斥。正是这样一种管理的缺失,缺少了必要的约束,使得借用人在享受爱心伞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可以完全忽略自己要尽的义务所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丢失现象的发生。如此下去,便民服务社会的公益项目就演变成政府为“便己”掏腰包的活动罢了。
由便民初衷发展而来的爱心伞工程,在考验公众素质道德水平的同时,也是对管理疏忽造成公共约束力缺失的写照。
稿源:荆楚网
作者:韦峥臻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余宽宏)
关键词:韦峥臻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