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 > 东湖观点

更多

陆敬平:官办节庆成风,源于政绩作祟

发布时间: 2010-07-13 11:29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节庆活动过多过滥,所体现出来的浮躁心态和投机心理,也折射出地方官员存在严重的“政绩焦虑症”
  中央纪委、监察部、财政部、国务院纠风办近日联合发文,对党政机关举办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开展清理摸底,要求未经批准的活动立即停办。清理摸底至11月结束。中国新闻网7月10日讯。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本是举办节庆的主旨,是值得称道的好事,不可否认,我国近年有些地方的节庆举办得很成功,比如中国吴桥杂技节、洛阳牡丹花会、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大连国际服装节、青岛国际啤酒节、潍坊风筝节、吉林雾凇节等。
  之所以如今会受到关注和质疑,源于一些地方官员一味追求政绩,不顾实际效果,盲目跟风,办节成瘾,使节庆异化成昙花一现、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而且这股歪风愈演愈烈,从相关报道来看,各地的节庆活动稀奇古怪、五花八门,举凡吃喝穿戴、花鸟虫鱼、山水人兽、无所不包。比如荷花节、小枣节、桂花节、啤酒节、西瓜节、牡丹节、葡萄酒节、豆腐节、大葱节、板栗节、龙舟节、冰雪节、沙雕节、戏水节、裤子节、鱼王节、双胞胎节等。这些节庆活动,一般包括经贸、文化、体育、旅游等活动,有些还包含研讨会、论坛,时间短则一星期,长则将近一个月。而且相互攀比,,水涨船高,甚至不惜花重金请明星大腕助阵,其效果如何,只有举办者心中最为清楚。由此可见,中央纪委等相关部门联合发文对此予以规范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
  为啥同是办节、同时官方举办,而结果却大相径庭呢?究其原因,主要是主办者为啥办节的宗旨所决定:前者是为了提升地方知名度和吸引力,促进本地经济发展而办节;后者是为了借节造势,营造政绩工程,电视有影、电台有声、报纸有名,轰轰烈烈造影响,正大光明出风头,以吸引上级领导关注,为自己的仕途铺路,至于花费多少,效果如何,反正事后也没人追究,何乐而不为呢。
  由此可见,官办节庆就像一把双刃剑,办得好,就能促进经济发展,办得不好,就是劳民伤财。既然其具有双重性,就不能任其泛滥和一概禁止,因此说,“政府举办节庆是一个非常具有复合性的社会行动。”对此,赵春燕博士认为,“在文化角度上,应当能够接受专业人士的批评与论证;在经济角度上,也应当接受效能性的评价;在法律上,它要受到一定的规制;在政治上,它需要能够吸纳公众舆论,要有预算和有效监督。”北京市大兴区旅游局局长何立楼说,“政府节庆活动要更具有生命力,应该做到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内容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吸引群众积极参与;其次,要依托当地优势资源,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第三,注重打造品牌,提升知名度,才具有流传下去的基础。”
  节庆办与不办,如何把握尺度,,有关人士建议:“政府举办节庆活动,花的是纳税人的钱。所以,是否举办、如何举办,不应是政府一方说了算。在确定办某个节庆之前,要召开听证会,咨询、征求专家和群众的意见,把节庆真正还给群众,然后要将提议上报地方人大进行审议,不可随意确定和取消。”
  一句话,节庆,官办民办不重要,关键是要办出民众满意的实效来就行。
  稿源:荆楚网
  作者:陆敬平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吴双建)
关键词:陆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