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 > 东湖观点

更多

刘紫荣:“鲁奖”需要批评的营养

发布时间: 2010-11-04 08:40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像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这样重要的奖项,引起人们品头论足,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要看到批评的积极作用,并善于从批评中汲取对事业有益之处,变成工作上的主动,以促使我们今后的文学评奖更科学、更公正、更具权威性。(11月2日《人民日报》)
  这是中国作协主席铁凝,直面鲁迅文学奖揭晓之后,在社会上引起的一些议论,正面作出的回应。聆听到作协善等批评的声音,心里为之欣慰,对未来的鲁迅文学奖充满期待。
  在前不久气揭晓的鲁迅文学奖,引起争议最大的当数诗歌奖。实际上,这是一个误会,因为获奖者的诗集《向往温暖》,不包括《徐帆》等三首新作。但“争议”还是蜂拥而至,还出现了一浪高过一浪的讽刺挖苦之声。有人甚至提出,用钱能买到“鲁奖”。当然,其间也不乏褒奖“鲁奖”的声音。
  面对这些声音,作为“鲁奖”的主办单位,中国作协有两种选择。一是听之任之,让其自生自灭,依然我行我素;一是直面现实,尤其是直面“批评”,并善待批评,从批评中汲取对事业有益的声音,促进“鲁奖”健康发展。显然,中国作协选择了后者。因为,“鲁奖” 需要批评的营养。
  那么,直面现实,“鲁奖”还存在那些问题呢?笔者以为,首先还是机制问题。现在的“鲁奖”主要是几个评委说了算,权力过度集中在少数几个人手中,难免会产生不公现象,从而遗漏优秀文学作品。说到底,是对作品的社会影响力还重视得不够。今后的评比过程,能否以适当的形式引导中国作协会员、各省作协会员、重要读者参加,或能否纳入网民的意见。当然,这届“鲁奖”已通过征求会员意见等形式,在增加透明度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但这还远远不够,“鲁奖”的评奖机制仍需探索、完善和创新。这正是广大文学爱好者与网民,对“鲁奖”的期待,对中国作协的考量。
  其次,是评奖心态的浮躁问题。众所周知,鲁迅文学奖是中国文学最高奖。既然如此,就要本着宁缺勿滥的原则,评出名符其实的优秀文学作品。切不可心浮气躁,把“鲁奖”当成政绩工程来抓;切不可急功近利,把“鲁奖”当成单一的“名利”来追来争。否则,评出来的“鲁奖”就会变了味儿,征服了评委却征不服广大读者。这种与“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背道而驰的评奖心态,十分危险,应当及时予以纠正和克服。
  再次,是好作品的发现渠道问题。直面现实,“鲁奖”的评委们也有苦难言。那就是,文学越来越被边缘化,好作品越来越少。这也正是“鲁奖”提出的时代之问。按照“鲁奖”的评选程序,现在的参评作品主要通过各省、市、自治区作协、各行业文协(作协)、全国各省级以上有关出版单位和大型文艺杂志社等征集。这种沿袭方式是正确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优秀的网络写手越来越多,有的地方开始让走红的网络写手加入作协,网络作品能否参与“鲁奖”评选,网站是否有资格参与“鲁奖”申报?还有,个人能否绕过作协或出版、杂志单位,直接申报“鲁奖”?这些发现更多好作品的门,等待敞开。
  “文化是需要积累的,文学创作有时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有耐力。”铁凝的话启示我们,优秀的作品一方面要热情呼唤,一方面还要耐心等待。笔者以为,优秀的作品更要深入基层去寻去找。今年的“鲁奖”,武汉《芳草》杂志有两篇小说获得,总编刘醒龙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李骏虎的《前面就是麦季》和次仁罗布的《放生羊》,都是他在出去寻觅稿件时偶然发现的。实事证明,不是缺少好作品,而是缺少发现。当然,真正“有光彩的、能回应时代呼唤的、被读者喜欢的”好作品,总体还是欠缺,还需要耐心等待,还需要作家们加油鼓劲。
  稿源:荆楚网
  作者:刘紫荣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罗莎)
关键词:刘紫荣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