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 > 东湖观点

更多

李尚坤:为什么不愿伸出援助之手?

发布时间: 2011-08-30 17:37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据《重庆时报》报道,重庆的冉女士驾驶助力车时,因故手臂骨折,跌倒在地,疼痛难忍,一边呻吟着,一边喊救命。当时,她身边站了一圈人,但却没有一个人伸出援助之手。
  尽管事后的网络调查显示,有51%的人表示自己遇到这种情况会伸出援助之手,但实际结果却与网调大相径庭。如果网调真实可信,那么原因有二:其一是围观者中,51%的乐于助人者当时都缺席;其二是道德不过是一种托辞和自我伪装的假象。对于前者,大概只能一笑而过,后者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其实,我们在痛斥道德滑坡时,不自觉地自我定义为道德的判官,却让自己缺席了道德执行。
  从公民的角度看,因为自己错误的道德定位,人们对无人伸手帮助冉女士的现实呲之以鼻,转以“假如我在场”聊以自慰。不过,若将一切责任归咎于公民个人,则有失公允。笔者看来,道德产生于群体社会,社会现实才是道德滑坡的根本原因。
  其一,道德滑坡是对社会不公和不安的投射。通常,太平盛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友善道德。但今天的社会,不可谓不盛世,却屡屡遭陷道德沦丧,不只是对冉女士这种危难之人的见死不救,还比如笑贫不笑娼、为富不仁和炫富、拼爹潮流等,不尽其数。穷人抱怨社会不平,“仇富”、“仇官”形势日益严峻;富人对财富的不安,日益吝啬和疑虑;长期积压的矛盾形成了群体的对抗心理,道德得以存在的基础即信任和尊重逐渐丧失。对抗不消除,道德滑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
  其二,遵从道德的行为成本和代价过高。社会中的种种制度安排在客观上使得遵从道德的成本过高,而违反道德的行为代价太小。一段时间内,南京的彭宇案阴霾尚未散去,天津的许云鹤案又惊得满城风雨,且不说真相,道德行为的负向成本被舆论无限拔高了。出于自我保护,人们不愿作彭宇,不敢当许云鹤,长此以往形成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心态,漠视冉女士的求助也就在预料之中。
  此外,道德滑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缺乏“道德领袖”。冷漠可以传染,道德需要牵引。如果人人都是旁观者,每个人都觉得总有领袖出头,那么,观望就成了最通常的举动。因为多数人都袖手旁观,人们觉得其道德的可谴责性就会减弱,即使受到谴责,也会用“大家都如此”来安慰自己。但是,如果有领袖的牵引,不论是出于内心自觉、跟随效仿,还是自我掩饰,都会出现“纷纷相助”的壮丽画面。不过,诡异的是,大部分人都不愿意自觉充当“道德领袖”。
  重建社会道德是时代的呼唤,但却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就长远看,前提是要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公平,最大限度减少社会群体对抗;关键还在于从制度上减少遵从道德行为的成本和代价,提升道德的社会心理收益,让道德成为有益的自觉自愿行为。而时下,最有效的措施是构建“道德领袖”。要从制度设计上,让公共资源的管理者首先成为“道德领袖”;给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设置“道德红线”,对逾越“道德红线”者给予严惩。要以公共机构内部的“铁腕”整治,挽救道德在公民社会中每况愈下的颓势。
  稿源:荆楚网
  作者:李尚坤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姬学涛)
关键词:李尚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