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锟:“大树进城”与“斩首淮河”
发布时间: 2011-09-06 16:42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近年来,在许多城市的主要街道、广场游园、机关大院、居民小区,都可以看到一些树龄在十年或者数十年的大树被栽植,这些人为地从深山、林区里被挖走,进而经过层层转运到达城市的大树,在美化绿化城市的同时,也使移植地的多年生态积累遭到破坏。
用大树、珍贵树木营造所谓的“森林城市”,比比皆是。据新华社报道,炎热的夏季,行走在山东省济南市的马鞍山路上,数排参天大树支撑起一个“绿荫走廊”,一阵阵凉意扑面而来。从2011年开始,济南市将利用3年时间,引进10万棵大树,建设“绿荫泉城”。无独有偶,南中国的珠海则在用“大树迎春”。据报道,珠海市耗资800万元,引进31棵罗汉松栽在城市道路两旁,平均每棵26万元,为了避免这些昂贵的大树被盗,每棵树上还安装了GPS定位。这些行为引起公众议论纷纷,更多人质问:这种举措到底有无必要?
城市里的大树名木都是从哪里来的?对来源地的生态又有怎样的影响?2010年12月,央视《新闻调查》用“淮河源的创伤”报道了桐柏山淮河源的大树被大量移植城市的行为。桐柏山盛产木瓜、三角枫、五角枫、流苏等名贵树种,近年来,随着大树价格的不断走高,大树被疯狂盗挖。一粒树种随风入土,从破土成苗到生命终结通常要几百年到上千年。在大自然中,它们死亡的方式可能是遭遇风暴、雷击、动物的侵袭或者枯朽而死。然而近些年来一些大树却因为被移植到城市迅速走到生命的尽头。据业内人士介绍,大树移栽成活率极低,即便是成活,三五年内也是在假活;个别适应性较强的树种成活以后也是大伤元气,寿命不长。
大树进城,在制造森林城市、绿色城市的同时,也在毁坏着树源地的生态环境。2009年5月,中国著名的新闻杂志《新民周刊》用“斩首淮河:淮河源大面积毁林调查”这样一个醒目的标题提示公众:林木的毁坏,使河流源头的水源涵养得到破坏,也对整个河流产生不可逆转的灭顶之灾,因为这些进城的大树,树龄都在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生态破坏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对大树的采挖,会对局部的生态产生很大的影响,改变物种共存的环境,对生态链造成极大的破坏,甚至造成一些物种的灭绝。挖走一棵大树,基本上挖走了多少年的生态积累。
十年树木,一棵大树成长起来十分不易,遑论城市里栽种的古树名木。人挪活,树挪死,讲的则是树与土地的关系。城市的形象固然重要,而“生态一盘棋”下的树木来源地,同样容不得漠视与践踏。大树进城,有需求就有交易。在这场交易中,没有赢家,从长远来看,损失的是更多的水源和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遏制大树进城,需要调整城市管理的观念。一些城市为了早日建成“园林生态城市”等目标,片面追求绿化速度和景观的观赏性,使得大树进城屡禁不止。用一些形象工程来装饰,是舍本逐末的短视行为。要树立科学的城市美化、绿化观念,多一点生态保护观念,才能真正斩断大树进城这个“产业链”的源头。
遏制大树进城,需要建立起公众参与机制。公众在环境治理中行使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公众保护生态意识的提高,鄙弃大树进城的行为,共同维护生态家园,才能让大树进城在舆论氛围里无所遁形。
遏制大树进城,需要加强立法和监管。尽管国家林业局先后发布过《关于规范树木采挖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禁止大树古树移植进城的通知》,明确要求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遏制大树进城之风,但目前的实际情况要求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在法律和监管层面让大树进城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让生态更美好,让河流水声潺潺,让河流的源头大树参天、水草丰美,让大树自由安康地生长,期待公众一齐携手参与,因为保护生态,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稿源:荆楚网
作者:李锟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艾丹)
关键词:李锟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