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 > 东湖观点

更多

付娜:避免监管部门本身成为监管“空白地带”

发布时间: 2012-04-17 08:47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报道药用胶囊问题后,吉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责成吉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立即展开调查。在全省药品生产企业中开展大检查、大排查,加大对药用空心胶囊和明胶生产企业及使用药用空心胶囊药品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对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严肃处理。(据4月16日 中国吉林网)
  地沟油随处可见,泔水油汹涌袭来,老酸奶里添加工业明胶,药用空心胶囊制作原料是破皮鞋……隔三差五爆出的食品药品质量安全问题,严重考验公众的心理承受能力。都说“民以食为天”,可是偏偏是这些“入口品”出现了令人愤慨的质量问题,百姓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经受极大的威胁。
  近年来,关于食安问题的报道屡见报端,不仅是一些小食品,甚至蒙牛、雀巢、肯德基等知名品牌也多次爆出质量问题。药品行业乱象更令人堪忧,医药广告虚假夸大成分严重,各种虚假宣传铺天盖地,许多“灵丹妙药”经患者服用后完全没有广告上所承诺的疗效,更有甚者产生的副作用可引发更严重的病症。除了利欲熏心、良知泯灭的生产制造商外,相关质检部门、监管部门、卫生、工商、消协等各个机构均难辞其咎。公众已经厌倦了相关部门在事发后“立即展开调查,加大查处力度,依法严肃处理”这样的“马后炮”行为,生命只有一次,倘若因为行政部门的失职而失去,“严厉查处”岂能换回健康和生命?食品药品安全是关乎民生的必需品,在此问题上公众需要的是“食用放心”而非“亡羊补牢”。显然,在此问题上监管部门并没充分发挥出作用。
  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年年倡导,日日强调,可市场却乱象依旧,令消费者不禁慨叹“能活着就是一个奇迹”。笔者不禁要问,相关监管部门存在的意义何在?这些“垃圾食品”、“毒药假药”是如何通过重重检验流入市场的?有无消费者对此进行投诉,处理结果如何?经媒体曝光的诸多不合格食品药品中,大多数都通过安全体系认证部门的审核,也都有专门的合格证。公众对国家的认证部门充分信任,于是才放心食用这些产品。可是,最终偏偏是信任越大失望越大。工业原料成为食品添加剂,居然能顺利通过审查,敢问质检部门的检测标准是什么?这些东西你们自己也吃吗?一些企业和制造商被查处时,甚至没有正规的生产、营业和卫生许可证,却堂而皇之地自称“名优产品”,敢问卫生部门、工商部门,你们面对肮脏不堪的生产环境和食物中毒的百姓时可曾感到汗颜?
  应该说任何监管都不能保证“零失误”,任何制度都无法彻底抵制无良商家,但这并不能成为食品药品安全事故频发的借口。因为百姓的健康容不得“逐步完善”,人民的生命安全不容“进一步加强”,所谓的“迅速展开调查”并不能让公众的“安全感”得到提升。事实上,为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保障,国家配备了相关负责部门,增加了人员编制,明确了《食品安全法》,力度不可谓不大,态度不可谓不正,可一直以来少有被依法查处的不良厂商,反倒是新的食安事件层出不穷。更有众多被群众和媒体揭发的不合格产品,经相关部门检查后,都重新成为“合格”产品。质检、监管部门不但不是为民做主的“青天”,反倒成了大部分厂商的“辟谣者”。不得不说,一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监管部门在食安事故频发的问题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很大程度上,正是他们的失职、失责和落实不力才导致了食品药品市场的乱象。因此,为了确保政策落实到位,监管执行到位,监管部门也应被列入公众和媒体严格监管的范畴。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安全监管须臾不可放松,其工作责任重于泰山。对于食品药品安全事故来说,“亡羊补牢,为时已晚”,公众需要的是更严厉的监管环境,放心的食品药品消费市场,而不是永远“慢半拍”的监管,和事故发生后的追责和道歉。望相关部门深思。
  稿源:荆楚网
  作者:付娜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姬学涛)
关键词:付娜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