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有两则关于“孝”的新闻引发热议。一则说的是,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日前发布了新版“24孝”行动标准,“教父母学会上网”、“经常为父母拍照”等新潮的“孝行”被写入其中。另一则是,湖南省溆浦县规定“不孝父母、不教子女等品行不端行为者不得入党”,该县委组织部回应称这是根据农村基层实际进行的创新与探索。
应该说,孝,从来就是一个严肃的话题。所谓“百行孝为先”,它维系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单独的家庭的安宁与和睦,更关乎着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融洽。而在伦理道德失范、孝悌文化式微的今天,孝道更是备受推崇,乃至其就像处处都用武之地的万金油,在各种情境中被一次次派上用场——“不得提拔不孝官员”、“不孝不能当干部”、“不孝不教不得入党”,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当然,对涉及公共利益的公职人员设置高标准、严要求的道德门槛是极其有必要的。但当对“孝道”这种非量化的事物进行量化式具体测评时,这些“看上去很美”却难以落实的规定将只会是流于形式、隔靴搔痒,不仅达到提高孝道素质的预期效果,反而给人予笑柄。
这正如刚发布的新“24孝”行动标准,虽然其出发点是好的,但效果却可能同样不尽人意。综观新“24孝”,不可否认,相对于旧“24孝”中的“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哭竹生笋”、“卧冰求鲤”等带说教性质的故事,其确实是与时俱进了。诸如“教父母学会上网”等,用网络语言来说,甚至可以称得上“很潮”,也很应景。
然而,众所周知,出台一个“行动标准”,除了要考虑其是否与时代同步,更关键的是要研究其具体可行性。作为官方发布的孝道指南,新版“24孝”虽不是强制执行的法律法规,但却是一种道德施压手段。因此,“行动标准”的推出不应是几个部门或者几个领导拍脑袋决定的,而应该建立在广泛征求民意、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之上,使之真正“接地气”、可行可信。
新“24孝”行动标准是如何产生的,是调研的结晶,还是集体的智慧,抑或是某些人闭门造车而来?可惜,新闻中并没有说明。虽然不能就此妄自认为这几个部门未进行相关的调查研究,但笔者仔细查找发现,至少他们此前没专门开展过大型的网络民意调查或发布征求意见稿。在“孝道行动标准”的制定中,官意成为“躲猫猫”的主导者,民意难免又一次“打酱油”。
况且,从目前的网络反馈来看,多数人关心的是这一标准的可操作性。如果真按照新“24孝”标准自我审视,恐怕我们自己能真正做到的还很有限。一方面是空间距离,因生计常年在外工作甚至漂泊,离家千里,除了过年回家探望以及平时打电话和寄钱回去,别的孝行多难以进行;另一方面就是时间问题,由于日复一日地上班乃至加班,很少有自由支配的空闲,尤其是相隔两地,“常回家看看”成为一种奢侈,更别说“带父母去旅行”等。
孝,是发乎于心而见之于行的。如果一个人真有孝心,其自不必待“行动标准”发布之后方才行动;若其不孝,恐怕就是新“24孝”也未必能将其感化。此外,如果没有国家的休假制度调整、用人单位的人性化管理改革以及赡养老人的法律体系的更新完善等相应的社会配套措施,这一个试图将孝道标准化的“行动标准”恐怕要沦为自欺欺人式画饼充饥,宣传孝顺礼仪、呼吁全民行动的效果终将大打折扣。
来源:荆楚网
作者:周欢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