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重庆一名小伙在将一辆面包车玻璃砸碎后躺在街上不肯起。据小伙父亲透露,儿子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女方那边要求必须有房有车,但家里只有辆面包车,因为家庭情况,一时没答应买小轿车,他才会有如此行为。(9月2日《重庆时报》)
尽管汽车越来越便宜,但不断攀升的油价,以及收入增长幅度的“蜗行”,对大多数家庭而言,买不买车、买什么价位的车,依然是家庭议事中需要慎重决策的事情。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底,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18。6辆。这个数据尚未包括广大的农村家庭,可见,绝大多数中国家庭依然是无车族,在这样的背景下,重庆这名20多岁的小伙子不顾家庭经济现状,以砸父亲面包车、横躺马路中央的做法,要挟家人为其购买中档轿车,着实让人感到不解和愤慨。
因为女朋友家要求有房有车,自己的很多朋友也有了轿车,小伙子看不上自家的面包车,要买10万元价位的轿车,十天后,10万元的也看不上了,要买15万元的中级车,而且马上就要。小伙子的“步步惊心”,其实不光是看中了汽车的代步功能,更是瞅准了它的符号价值。有了中档轿车,或许才能让他在女友和朋友面前长脸,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社会学家布迪厄发现,不同的消费趣味与偏好是与社会阶层状况密切联系的。对于这个小伙子来说,“15万元轿车”不仅仅是一种提供方便的工具,它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符号,是一种可以区分家庭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的身份象征。所以不管父母是否愿意,也不顾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如何,为了获取这一身份符号,他就可能“故伎重演”采取极端手段逼迫父母“买单”。
一面,父母省吃俭用,买菜都拣便宜的;另一面,已经成年的小伙子却非中档车不要,甚至做出赌气躺马路的任性举动。价值冲突的肇因,首先应当归结于家庭教育的异化。从街坊邻居的反映看,小伙子这样的举动其实已经见怪不怪了。今年年初,他嚷嚷着要买笔记本电脑,也躺过马路。而父亲妥协了,给他买了电脑。显然,家长的百依百顺、放纵溺爱,让他越来越认为“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正如重庆一位心理咨询师说,年轻小伙子虽然年龄增长了,但心理上还没过“断奶期”,个人还没有建立自我意识,对家长的依赖过强。
另一方面,还与社会消费风气有关。世界奢侈品协会的数据显示,中国人的奢侈品消费已跃居全球之首。2011年,中国人在海外购买的高档商品消费达46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近3000亿元。很多国人钟爱奢侈品,其实并非关注奢侈品本身的商品价值,而是其符号意义,借以攀比和炫耀。一直生活在父母襁褓里的这个小伙子,心理犹如一张白纸,任何社会风气的侵染,或许都能在他心理上形成一笔浓重投影。
和开学就要“苹果三件套”的女大学生一样,这个重庆小伙子也有些未富先奢。如何遏制这种未富先奢的冲动?除了家庭教育的跟进,更依赖于对整个社会的炫耀性消费风气的遏制。或许,只有让社会的消费形态重新回归理性,个人消费行为才会量力而行。
稿源:荆楚网
作者:任小康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9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