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有关莫言作品是否该入选中学生教材的话题引起热议。语文出版社称,目前该社已确定将莫言作品收录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10月14日《京华时报》)
作为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把莫言的作品推介给中学生,本是件理所当然、无可非议的事情。但舆论的意见却并不那么“中听”,在新闻跟帖里,担心者有之:“难道让我的孩子看《丰乳肥臀》”;讽刺者有之:“教材编写者太趋炎附势了”;挖苦者有之:“教育部门的都是文盲,不懂作品的好坏,要外国人来告诉他们”……面对这样的观点,教材编写者也大可不必感到不解:在公众对莫言作品知之甚少、价值观取向多元的背景下,出现这样的论调并不意外。
事实上,每一次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变动,都会引起一阵热议。比如针对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大撤退”、朱自清《背影》被删,等等,均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讨论热潮,其中有理性建议,更有非理性的捕风捉影、讽刺谩骂。原因何在?除了公众的知识结构的参差不齐之外,关键还在于,公众的意见建议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莫言作品适不适合入选教材,那些能入选哪些不能入选,相关编审机构并未听取公众意见,就自行拍板了,学生和家长只有被动接受,这如何不引来嘲讽和谩骂?
自己孩子读什么课文,公众当然得有发言权。可长期以来,教材的编写往往是专家学者们的“闭门造车”,对公众意见汲取得太少,以致于教材调整后,总有舆论的反弹。如果能集中民智,问计于民,是否能改变这一现状呢?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原广西教育出版社总编辑李人凡多年从事教材出版工作,他主持编写的《新语文读本》广受好评,长销不衰。他就曾提出建议:“应在尊重科学、尊重经典的基础上,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让课本编写也‘听证’。”
有句名言是:“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课本编写也开听证会,着实是个好建议。事实上,在我国台湾,将听证会列入教材的编写过程已经成为现实。笔者以为,在语文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可由编写组出具专业意见,公布篇目,让公众充分讨论,听取大家的意见,如果意见不统一,可以有一轮、二轮乃至三轮的听取意见过程,开诚布公,既能避免捕风捉影,又是社会大众的自我教育过程,有利于语文教材的科学化、合理化。
语文教材的改革并非一蹴而就,每一次教材调整、每一次激烈争论,无疑都包含着人们对语文教育改革的期待,是社会对语文教育的一次反思和总结。这其中蕴含的“正能量”,我们切不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稿源:荆楚网
作者:任小康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