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莹是黑龙江人,来京工作十年,七年前,她把女儿暖暖接到北京读书。她没有像其他家长那样,在升高中时,把孩子送回老家。她赌,女儿高考时,政策能够松动。现在,离高考只剩下200多天,崔莹说:“我愿意用自己一条命,换一张北京的考桌。”(《江南时报》10月11日)
可怜天下父母心!看过这样的新闻,笔者心中有股酸楚:当一个母亲愿用自己的命来为女儿换一张考桌,这样肯定在万般无奈情况作出了最后抉择,有点像一张投名状,其实这不是闹剧,而是万般无奈的悲伤和绝望。这个世界上,谁不珍惜生命,但父母为了孩子的未来可舍去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用了7年时间去等待,黑龙江人崔莹在北京为了女儿的学习从希望到失望,这到底是因什么情况导致?为何非要用生命作赌注吗?值得反思。
其实关于异地高考已不是什么新闻,几乎年年讨论,年年关注,但效果不太明显,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今年3月3日,列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开幕会的教育部长袁贵仁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异地高考改革方案将很快出台。时至今日,黑龙江人崔莹用生命为女儿换考桌,就能从侧面反映出异地高考改革方案并不能尽如人意。黑龙江人崔莹的赌注不啻给了教育部部长一个耳光:尽管“随迁子女”的家长一样在北京工作纳税有职称,甚至在北京买房交社保,但还是不能轻易碰触和影响当地考生的权益,这似乎是一堵保护墙,墙里墙外待遇不一样。
当前全国已有2。6亿流动人口,其背后是5800万留守儿童和2700万随迁子女。而横亘在他们面前的就是高考过程中的户籍制度约束,他们在随迁地辛苦多年,最终却只能换来回家考试的悲惨命运。在根源上讲,这个公平教育的问题跟户籍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实异地高考抢当地考生的高考资源,地方保护主义会低头吗?笔者认为,这样可能性为零,因为高考也是衡量一个地方教育水平的标尺,谁愿意把自己的奶酪让别人吃?因为教育资源的分配必定是有限的。据了解,异地高考政策是山东省已经破冰前行,但有媒体指出这样的政策在山东省这样的高考大省实施缺乏相应的吸引力,因该省是高分省份,即使随迁子女进行异地高考,在山东省参加考试,但面对的竞争依旧是相当激烈。尽管如此,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破冰政策依旧值得支持。
本是同根生,差别何以大?用生命换考桌,说明目前异地高考还没有出台具有实质性利好的政策!也说明了教育资源离公平还很遥远。希望参加异地高考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飞天梦,更希望有关部门制定政策应向那些离乡背井的可怜父母、孩子们多倾斜点……
来源:荆楚网
作者:醉江南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