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友们对 80后“美女”副市长董海涛热议不断,即使《人民日报》出面澄清其个人条件和选拔程序都合乎规定,但质疑声仍未彻底平息。
  从周森锋、焦三牛再到最近的 80后“美女”副市长董海涛,不管中央到地方如何重视投资年轻干部,这些“新生干部”始终逃不出被“质疑”、被“猎奇”的“魔咒”。干部年龄结构老化、年轻干部凤毛麟角、班子搭配“青黄不接”等现象严重,又迫切需要各地加强对年轻干部的投资。那么如何经营好年轻干部这支“绩优股”?
  经营好这支“绩优股”首要是“破难”。投资项目运行怎样,关键要看是否突破“技术难题”。瓦解干部年龄结构的“固化”就是终极“难题”,这需要对年轻干部早发现、早培养、早使用,关键在使用,难也在使用。“使用难”难在亟须畅通年轻干部选拔渠道的“梗塞”,难在更需打破年轻干部“被猎奇”的怪圈。
  那么如何破解“使用难”?除了要迎刃而上的勇气,更要有大刀阔斧、体大思精的详细措施。比如,加大干部公选公招力度,建立科学公平的考核体系等,搭建公平的舞台,这样不论是“贵胄”还是“草根”被选用均能得到认可,才能让不拘一格降人才成为常态,开创“百舸争流、人才辈出”的局面。
  经营年轻干部不是短期行为。投资不会一劳永逸,用好年轻干部这支“绩优股”,取决于组织部门长期经营和悉心护理。有些地方采取的建立后备干部“库容”、采取“个性化”培养等不失为好的做法,没有把选拔年干部作为各级班子结构需要的“权宜之计”、“应急之策”,而是作为工作的长远之谋、常态之举,形成对年轻干部的持续投资。各地要不断推出一些“实打实”的举措,让这支“绩优股”的含金量和市场价不断上涨,真正实现投资收益“无水分”增长、“无泡沫”升值,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肯定。
  年轻干部作为党执政兴国的后备力量和希望所在,只有投资年轻干部才能赢得未来,各地应主动肩负起这份历史担当。
  稿源:荆楚网
  作者:半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