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部分企业产品可能受到肉毒杆菌污染的事件,上海质监局4日傍晚发布消息称,已封存多美滋公司现场涉及问题乳粉的原料及成品,并要求可口可乐追溯问题产品。(8月5日新华网)
自三鹿奶粉因三聚氰胺问题引发中国市场的婴幼儿奶粉质量风波开始,关于婴幼儿奶粉的各种问题就始终未绝于耳。国内产品质量无法保证一些人就转战国外产品市场,一时间,洋奶粉成为中国市场的“香饽饽”,即便香港奶粉限购、洋奶粉集体涨价也丝毫减弱不了对洋奶粉的迷恋,然而外国的“月亮”也未必就如国人想象的那样“圆”,进口奶粉也会出问题而且还可能是致命的。而如今,新西兰“毒奶粉”事件再次刺痛公众的神经,引发社会强烈关注。
“毒奶粉”事件为何屡禁不绝,频频推陈出新?笔者认为,其主要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食品生产企业、商家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把企业责任抛之脑后,无视社会公德、践踏市场准则,甚至不惜以戕害他人性命为代价。二是监管部门“多龙治水”、权责不明。奶粉安全监管体制不顺、监管力量不足,检验检测技术支撑薄弱,如目前奶粉安全监管是由卫生、质检、工商、农业等多个部门实行分段监管,部门之间职能交叉,权责不明,相互推诿,监管断链脱节,一些检测技术仍待提高和创新。三是惩处不严、违法成本低。这些不法企业和商家面对成倍的暴利,由于惩处不严,违法成本低廉,往往铤而走险、甘愿违法。四是一些消费者对洋奶粉过度迷信迷恋,使得洋奶粉不费吹灰之力就可售罄,甚至供不应求,便难免出现“萝卜快了不洗泥”的状况。
民以食为天,如今民以食为忧。要根治“毒奶粉”这颗毒瘤,笔者认为必须出重拳、用猛药、打组合拳,给广大父母吃上一颗“安心丸”。一是要继续完善监管体系,强化监管力度。建立健全乳业安全责任追究制度、乳业领域违法犯罪行为举报奖励办法等系列规章制度,将奶粉安全问题与责任干部升迁、提拔等联系起来,重大“毒奶粉”事件责任人员实行任用“一票否决制”,避免管理错位、漏洞、推诿等问题,尽可能消除监管盲区。二是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乳业安全法规体系。要完善乳业安全机制,加强乳业安全立法,加强乳业源头控制能力建设,加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法规的制修订工作,进一步规范奶粉安全监测工作,严惩重处奶粉安全违法犯罪行为,从根本上扭转奶粉安全违法犯罪频发的势头。三是要加强乳业安全知识宣传,提高全民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定期公布诚信奶粉生产企业和优质食品,引导消费。四是加强乳业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强化企业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探索建立奶粉生产经营者安全信用档案,切实增强奶粉安全主体责任意识。
稿源:荆楚网
作者:胡海涛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