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笔者在某市城郊公交车终点站附近,看到除了即将发车的公交车内灯亮着,周围漆黑一片,此时不到晚上8点。“黑灯瞎火”一词很容易跃入脑海,随之而想到与“黑”有关的话题。
“黑”,先且不说这个女司机的安全问题,就连乘客、附近稀少的行人面对周围的环境不禁胆战心惊。
由此而想到乡镇夜的“黑”。虽有节能灯,但是亮的时间短,镇区覆盖范围还不够大。
人们意识形态上是讨厌“黑”的,不管是政治上、还是对大自然,都希望是光明磊落、光明正大。我们不需要哆嗦地谈论并追根朔源与 “亮”有关的“灯”的功勋和历史。归结一句话,人们是渴望“亮”的,生活有“亮”才让人感到美好的存在。
居住环境上因为“亮”,人们才感到时代在进步、生活水平在提高;“亮”让人有了居住环境安全感,因为“亮”,提升了人们的幸福指数。
然而,这种相对美好的感觉不是无处不在的。
城市建设常提出 “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现代化”或要“亮化、美化”的各种目标和口号。尤其在节庆时那种因“亮”而“靓”的美景让人陶醉万分,于是人们期望的是深入人心的“亮”应贵在平时:没有亮的地方要亮起来,亮了的要有质量的亮。
我们不能否定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高楼耸立、道路宽阔、车辆云集、街市繁荣、基础设施的更新和改善,让人们充分共享到城市进步的成果。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实施当中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不能不适时宜地苛求。之所以“鸡蛋里挑骨头”,是因为我们对这座城市“爱得深沉”,期望它变得更美好。
这几年乡镇城镇建设步伐在加快,经济总量明显提升,人均收入明显增加。然而“亮起来”的脚步却与老百姓的期望值不同步,是需要完善的。
先且不说农村,就是集镇上居民对 “亮” 的渴望已不是一朝一夕。在当前乡镇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路灯晚上六、七点开,十一点停,实现亮化的目的达到了,但是时短,覆盖面窄。
如果没有“亮”,那么就有几个问题摆在人们面前,夜生活、安全问题,直接衡量的是城镇的繁荣程度。
“亮”不仅仅只是在超市、商场门口、中心镇区,点亮城市的天空,为何各单位、各新建小区的墙体立面、门前、里面,不能先亮起来,要引导,整合资源的亮。一处“亮”不是亮,大面积“亮”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亮化”了。
不喜欢看到报告上玩“文字游戏”,写的什么实施了小城镇“亮化、美化”工程,“亮”是亮了,效果怎样?试问亮的要求是不是和市民的认可有一定距离、可以用“灯火阑珊、灯火通明”来形容么……人们常说城市的晚上最美的就是灯光,是衡量一个地方城市化进程,一座美丽的城市,要让“白天不懂夜的黑”,就“亮”这方面和中等城市的发展水平相比是否体现出了几分差距呢?
如今,创平安乡镇、平安社区,乡镇集镇装了多处视频监控,监控器因路灯“亮”的时长问题,监控运作受到影响,如果发生盗窃等违法犯罪不稳定因素,监控器也发挥不了作用。
改善城镇的投资和居住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各级在亮化美化夜景,都在做积极努力。各地有各地的困难,谁都期望把环境建设得越来越好,亮化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这需要规划、大投入、还要有一个过程,我们相信,小城镇建设在各级的重视下总有一天会赶上大中城市亮化的脚步,环境会“亮”起来、美起来。
稿源:荆楚网
作者:胡慧敏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