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河南省息县调查时却发现,该县大量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困难人群,却迟迟无法得到应有的供养资格。而相关政府部门对此的解释是:五保户只能死一个,顶一个。(12月2日 中播广播网)
“死一个,顶一个”的五保户指标,从表面上看愤怒依然,对这种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的“瘦身”与“变形”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如果潜心下来细细思考的话,就会不难发现其中的逻辑弊端所在。那就是,从国务院到乡镇的政策变迁过程,而这恰恰是对于管理层级的一种解读。因为从国务院到乡镇,需要经过省、市、县三个层级的“过滤”,而政策变化到底发生在哪个环节就变得比较难以找寻,唯有按图索骥才能追溯根本。所以说,“五保指标”问题尽管乡镇和县民政局秉持截然相反的说辞,但无疑就是触动管理层级的弦,正在从中央到地方的政策流转才最终成为“五保指标”今日的模样。
原本,根据国务院《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中的规定,所谓五保,是指对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安葬。而其原则就是应保尽保。从这个“应保尽保”原则到河南息县乡镇的“死一个,顶一个”现实就不难看出其中的弊端,而关键的是出现这样的指标之后,竟然没有响应的惩罚措施,更为关键的是县民政局的说辞依旧还是“应保尽保”。另外,在息县部分乡镇,五保还变成了“四保”,而安葬费用,要由急于申请五保供养的人承担。而这又是严重违背国务院“应保尽保”原则的,而这样的漏洞却没有响应的措施来惩罚,而乡镇的基层与县民政局的说辞又各执一词。
从“五保”到“无保”反应的乃是乡镇指标的变化,而五保户一旦存在指标,那么就会成为腐败的温床。因为那些希望获得五保户资格的人竟然还需要另外拿钱“买”这个指标,这无疑就是存在腐败可能的空间,而这其中缺乏监督的过程就是因为管理层级的过多造成的。试问,如果管理层级上只存在一个级别的话,那么就是国务院级别的政策落实的结果,而这无疑就减少了其中政策变化的可能性。于是,在现实中,就会看到变相用钱购买五保指标的现象,而这对于五保户本身的经济状况无疑又是雪上加霜,因为他们本身就需要救助,这是社会保障措施中“最后的一道防线”。
当然,目前能够看到的是乡镇干部一口咬定存在“五保指标”,且只能“死一个,顶一个”,完全没有做到“应保尽保”。而县民政局的工作人员的说辞是做到了“应保尽保”,且“只要报,就能批”。那么,到底是谁在说谎,在不能确定事实的条件下,唯一能够解释的无非就是因为管理层次的增加导致的行政管理层级上的矛盾,即从政策出中央的大门,一直到基层落地,可能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要将这样的病彻底整治,除了从管理层级上下手,还需要加强惩罚机制建设和加强政策制定的监督,才能消除所谓的“五保指标”乱象。
稿源:荆楚网
作者:王传言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