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严令之下,春节送礼之风确实有所遏制,老百姓普遍拍手称快。不过,“中国网事”记者在陕西、湖南、海南部分地区采访发现,这股歪风并未彻底根除,不少单位、个人还在送,不少公职人员还在收。(2月4日新华每日电讯)
从进一步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到《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以及叫停“节日中的歪风”、“贺卡上的浪费”等一系列禁令,均剑指送礼收礼,在如此高压之下,缘何还有人顶风作案呢?
纠结情绪,投石问路。一直以来,逢年过节送礼联络感情已经成为一些单位、个人的思维定式和行为模式。虽然禁令剑指送礼收礼,但他们觉得“不送礼心里不踏实”,于是“投石问路”。正如报道中海南省西部某市的局长伍明(化名)所言,送还是不送,真的很纠结,要拿捏尺寸真的太难了。
疏通关系,巴结权力。关系不通畅,事情不好办。一些手握权力的职能部门官员,常常制造障碍,百般刁难,办事者为了好办事、办得成事,无奈之下只有打点、“孝敬”。前不久,媒体曾报道一些企业怕影响生意,绞尽脑汁“表心意”。
风气所迫,送礼消灾。在“礼不到关系会断”、“谁不送礼谁吃亏”的理念下,一些人担心不送礼会被视为“另类”,要遭穿“小鞋”,硬着头皮送礼。
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有着浓厚的节日文化,“来而不往非礼也”、“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等显示了礼节的重要性。与平日的直接行贿受贿、权钱交易相比,节日送礼看似是人情世故、礼尚往来,实则是披上了“曲线送礼”遮羞布。无论是投石问路者,还是疏通关系者、形势所逼者,都借助这块遮羞布,掩饰打点、投资、孝敬等尴尬,向受礼者表示“意思”,达到自己的目的。
“曲线送礼”包着“人情”,裹着“传统”,是一枚“糖衣炮弹”,具有很大的攻击力和杀伤力,很多官员认为送礼者没有提出任何要求,不存在“权钱交易”,把节日收礼视为“合法的灰色收入”,于是放松警惕,心安理得受之。正如“温水煮青蛙”一样,一些原本廉洁的官员被“糖衣炮弹”打开缺口,拿人钱财,替人消灾,产生了龌蹉交易,滑向罪恶的深渊。
扯下“曲线送礼”这块遮羞布,要全方位发力,打出“组合拳”。一方面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宗旨意识、核心价值观教育,注射廉政“疫苗”, 让他们真正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忍得住诱惑,守好清正廉洁的“门槛”。另一方面要铁腕执法,加大督查力度,及时通报曝光顶风违纪的典型,形成有效震慑,让送礼者在通电的“高压线”下无法带电操作、铤而走险。
稿源:荆楚网
作者:秋雨纷纷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