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央视马年春晚播出小品《扶不扶》后,“扶不扶”已经成为今年热词。在深圳,就在上周,发生了两起现实版《扶不扶》。2月17日白天,一名女子晕倒地铁口50分钟无人扶而死。2月18日下午2时40分,一名女子突然瘫软在地铁上,很多乘客自发扶起急救,她幸运地清醒了过来。扶还是不扶?管还是不管?这的确是个问题,所以就有了深晚记者昨日奔走在街头的体验式采访。(2月28日《深圳晚报》)
“扶不扶”、“记者体验式采访”,这些热词让这则新闻迅速登上了各大网站的首页位置,并且绝大多数以图片新闻的形式出现。一位女子侧卧倒在冰冷的水泥地上,旁边两位路过的男子站在一米多开外,扭过头张望着。这个场景被居高临下的镜头记录下来,女子的无助和路人的犹豫,形成猛烈的视觉冲击。再加上寥寥几句简单的图片解说,让读者在感叹世风日下社会道德沦丧的同时,也难怪会有网友质疑,记者用“假摔”测试“扶不扶”其实是一场道德绑架,用谎言开始的报道是媒体在刻意放大社会负能量,记者当“演员”是“闲得慌”。
相比于铺天盖地的图片新闻,该报道详尽充实的文字新闻却鲜被网络转载传播。笔者在看过文字新闻后,认为这个报道的出发点是好的。是希望通过记者的切身体会,让读者感受到“假如有一天是你自己倒在路边,你是多么希望在生命关键时刻有人拉你一把”,进而呼吁社会正能量,给市民以警醒,社会需要热心肠。多位记者的体验结果,都是在几分钟之内被市民扶起,“相信这个世界还是好人多”。
不久前,一个公益组织在挪威也进行了一个爱心测试:一个男孩穿着单薄的衣服,坐在冰天雪地的公交站瑟瑟发抖。后来有路过的人给他戴上围巾、送他手套、甚至脱下外套给他穿上。街对面的摄像机记录下这一切,并制作成了公益视频和图片,在网上传播很广,感动了许多人。
撇开测试者的身份不说,为什么两个类似的道德测试,得到的效果却截然相反,“扶不扶”的报道甚至被扣上“道德绑架”的帽子。笔者分析一是网络传播侧重图片忽略文字,二是部分媒体转载时只关注放大了“40余人路过后终被扶起”等片段信息。而读者如果不去追究新闻的本源,仅凭几张图片和几句图片说明,就批判“扶不扶”测试,这种行为本身,其实也是一种道德绑架,也是在传播社会负能量。
试想一下,如果挪威的照片全是那个男孩蜷缩在公交站而路人正站在一旁,深圳的照片全是路人扶起倒地记者的瞬间,传播的效果又会是怎样呢?所以别轻易拿“道德”说事儿,斥责别人道德绑架的同时,要小心自己是不是正在干着同样的事情。
稿源:荆楚网
作者:徐芳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