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前夕,不少外地在京人员返回老家扫墓。但在扫墓后的聚餐上,他们发现偌大的村子里已经凑不出一桌年轻人。老家在湖南常德的王永杰,迄今还记得小时候故乡扫墓的情景。“我们村子里有将近1000人,合族而居,其中有六七百人都姓王,属于同宗,周围村子里也有同宗的。”(工人日报4月6日)
又是一年清明时,假期也如约而至,不少人人选择回乡祭祖,清明祭祖这一习俗在中华大地已经流传了上千年,但是现在却面临“断代”的危险。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开越多的人远离家乡,故乡只有冬,再无春夏秋,这正是现代年轻人的真实写照。甚至清明祭祖也愈发冷清,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留在自己打拼的城市,这是历史的倒退还是前进?
这种现象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更是普遍,城镇化催生更多的人涌入城市远离农村,诚然,这是城镇化的必经阶段,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象征。但是一些地区却因此正经历着“文化断层”的阵痛。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转移的加快,农村的年轻人在城市中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自身也接受着城市环境的熏陶,心理的潜意识层面也向城市居民靠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越趋同城市人,把自己归化为城市的一员。城乡二元结构正在缩小,对于自己正真的家乡的认识越来越模糊和不清晰,文化认同感正逐步退化和消失,导致很多人对于家乡的理解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和简单的名词解释,缺乏感性的思乡之情。
清明本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在民族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维护宗族血缘关系的重要纽带,在历史的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以适应社会的进步。其中以祭祖的表现形式薪火相传,恒久不熄,但是现在的年轻人从骨子里缺少对于清明祭祖的重视和理解,从而对于回乡祭祖的问题的淡漠也不足为怪了,殊不知这正是缺乏文化认知与文化传承的表现,是自身缺少精神栖息的写照。
宗族观念的进一步淡化和迷失也折射了现代社会中年轻人的“文化断代”之痛,尤其是农村地区更甚,人口的急剧减少更是导致情况的进一步恶化,如何才能扭转这一现状?主要还是人们的思想观念需要转变,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更需要得到重视,培养年轻人的归属感和使命感,方能传递和探明清明的精髓。
稿源:荆楚网
作者:程世杰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