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教育部发布《关于高等学校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深入解决“四风”突出问题的有关规定》,要求公务接待用餐一律安排在学校食堂。能在校内召开的会议,不在校外召开。公务出访要明确任务目的和实质内容,坚持因事定人原则,严格控制出访团组人数、国家(地区)数和在外停留天数。外事活动中需要交换礼品的,要以学生作品为主。(5月30日《京华时报》)
近年来,高校腐败问题层出不穷,总的来说,高校腐败分为两类,一个经济问题,二是学术不端。前者如四川大学副校长安小予;后者如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医师王宇澄举报他的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正敏涉嫌学术抄袭等问题。高校的腐败广为人所诟病,虽然每次事故之后,相关责任人受到严惩,监管部门也一再颁布各种法规条例进行限制,但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收效甚微,高校腐败依然前仆后继。
高校腐败屡治不止,这让我想起了中国古代著名的“大禹治水”的故事。传说在4000多年前,我国的黄河流域洪水为患,尧命鲧负责领导与组织治水工作。鲧采取“水来土挡”的策略治水。鲧九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反而越来越严重,治水大任交由禹主持。禹接受任务后,经过一番周密的考察,确立了一条与 他父亲的“堵”相反的方针,叫作“疏”,就是疏通河道,拓宽峡口,让洪水能更快的通过。禹采用了“治水须顺水性,水性就下,导之入海。高处就凿通,低处就疏导”的治水思想。治水13年,终于完成了这一件名垂青史的大业。
“大禹治水”的故事给高校反腐带来了几点反思。首先是治水的战略思想,是“堵”还是“梳”,这决定着后续的治理方向;其次是战术上的,是“水来土挡”还是周密调查,决定着你治理的过程;最后是工具上的,鲧企图偷天上能自生自长的“息壤”来堵,而大禹治水的三件宝是河图、开山斧和定海神针,河图用来标注黄河上下的水情,开山斧用来开凿龙门,让大水畅通无阻,定海神针镇住海水,不让其泛滥。
治理高校腐败,如果一味靠惩罚来震慑贪腐者,只会“激励”后继者改进技术,让贪腐更加隐蔽,这也就是所谓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如果腐与反腐永远都处在一种“你追我赶”的状态,那注定要花费更多的成本,浪费更多的资源。
找到高校贪腐的“河图”,从源头上疏导,才是治标治本之策。具体来说,无论是经济问题还是学术问题,涉及到的无非是利益,抓住利益这个缺口,就容易入手了。经济贪腐是直接的利益,要堵住经济贪腐的口子,那就要疏导监督的口子,项目的审批、立项、查收不搞一言堂,引入专业的第三方监督机构;学术腐败是间接的利益,各个高校都有学术委员会,如何真正发挥他们的作用,引入公平的竞争机制,是疏导之口。
有思路还要有工具,从目前来看,高校去行政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高校的反腐,只靠去行政化其实是“毕其功于一役”的大跃进思想。“治水须顺水性”,大学的治理,除了正常的法律监督,更应发挥高校教授、甚至学生的作用,比如教授质询制度,学生团体的监督,“导之于海”永远比“堵之于山”更有效。
稿源:荆楚网
作者:梁云风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