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们节日快乐”、“今天是属于我们的节日”、“小孩说话大人不要插嘴”,这是这是“六一”儿童节时,这是笔者微信朋友圈中看到的信息。细细观察,发布类似信息的,大多时属于“超龄儿童”的“80后”和“70后”,甚至他们已经有了孩子。不过,也不乏“60后”的身影。
无独有偶,类似的现象并不只是发生在“六一”儿童节这一天。桑心(伤心)、矮油(哎哟)、肿么了(怎么了)、孩纸(孩子)、伦家(人家)……等源自网络“卖萌”词汇,成为不少不再幼稚的年轻人与中年人的口头禅。就有“95后”、“00后”的孩子感叹:“人类已经无法阻止叔叔阿姨们卖萌的脚步。”
流行地“萌文化”源于日本动漫,“萌”用来指让人感到喜欢、倾心和爱恋等情感的东西。从褒义的角度解释,“卖萌”一词就是指低效率或者是无效率的手段处理事情,但展现出自己的可爱、青春、活力、美貌、感性和友善的一面。网络文化下催生出来的新词汇,不少成年人逐渐将“卖萌”当作自己日常习惯,并有向“高龄化”蔓延的趋势。
那么,为什么“卖萌”呈现出“高龄化”的趋势?
人类的语言伴随社会的发展,在语言运用中,追求语言效用的最大化。一些上班族们,由于工作繁忙,汉字输入法的普及,即使在回复短信时,打出了谐音相同的错别字,只要不影响交流,并不在意。久而久之,不少错别字就这样糊里糊涂地在成年人中流行开来,无伤大雅。比如蜀黍的流行,其本意就是叔叔的昵称。
当然,当一种语言流行到一定的程度,“萌语言”就成为了交流地工具,能拉近与陌生人之间的距离。在朋友圈中,人与人之间渴望交流,在语言上“卖萌”,可以使自己更加可爱可亲。在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扮演着粘合剂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下,“卖萌”不失是一种娱乐方式,承担着释放工作和生活中的紧张地职责。当然,“卖萌”不仅仅是青少年的“专利”,成年人也同样“渴望”。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卖萌”的高龄化趋势,已经不可阻挡地到来。就在“六一”儿童节当天,中国政府网官方微信,就发出了萌信息“祝各位儿童和大龄儿童们儿童节快乐!”在现实生活中,政府通告和交警提示,已经不乏“卖萌”的例子。
“卖萌”语言从低龄化向高龄化转变,我们不妨保持淡定,毕竟这是人们在变化中调试自己的话语体系,也是语言发展必然,与年龄无关。我们不妨多一些宽容,毕竟这样的语言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份幽默,也是成人接受新事物的表现,当然不是青少年的专利。不过,我们对待“卖萌”既要宽容又要引导,如果一种语言能进入文学作品中并能流传下来,才能体现生命力,“卖萌”语言也是如此,不然只会昙花一现。
稿源:荆楚网
作者:章正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