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 > 东湖观点

更多

李然:莫让“某”字沦为官员问题的“遮羞布”

发布时间: 2014-06-11 08:17:40  来源: 荆楚网  作者:李然  进入电子报

  浏览近日几条反映“政府或官员问题”的新闻,满屏的“某”字,让人感觉很刺眼很不舒服。公众的知情权,就在这些遮遮掩掩的“某”字下大打折扣。毫不客气地说,除了一部分于法有据、于规可查的情况外,这些写满“某”字,写满相关部门、某些领导干部、部分干部、部分地区等等,却没有一个具体名字的通报,是政务和信息公开上不及格的“答卷”。(人民网 6月10日)
  一个“某”字,几乎成为了“为官者讳”的万能词。在官方违纪案件通报中,对违纪官员“隐姓埋名”,俨然成为惯例。有时候,一个针对官员违纪问题的通报里会出现几个甚至十几个“某”字。单位是“某单位”,违纪者是“某人”,甚至所在地区也是“某地”。是对官员“隐私”的保护,还是对违纪问题的纵容,由此产生的种种猜测更易引发民众的不满。
  古语有云:扬善公庭,规过私室。总是习惯了私下谈论不好的事情,但是在强调转变观念,改进作风的今天,要切实整治官员存在的“四风”问题,光靠“响鼓不用重锤敲”的掩盖式通报法已经无济于事,针对官员问题,就应该将名“一点到底”。去年以来,中央纪委已先后点名通报违规者,前10个月处理近2万人,查处腐败、整顿作风力度空前,有目共睹,民众无不拍手称快。
  撕开“某”字遮羞布,点名让党员干部压力更大,也更深刻地认识令行禁止和正风肃纪;同时也使广大群众看到我们惩治腐败的决心;让广大干部从这些违纪违规的人和事中汲取教训,以此为鉴。其实,越公开,治“四风”才越有力;越透明,树“清廉”才越有效。中纪委的通报,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对违纪的人和事,留不得半点情面。
  笔者相信,对问题官员的一次点名通报其震慑作用比十次诫勉谈话更甚,它使违规违纪的处理更具体、更透明,并且让公众实实在在看到了对“四风”问题的处理,真正意义上触及到党员干部的“面子”和“里子”,正风肃纪的效果和社会效果都会更好。 因此,新闻中、通报中少一点“某”、“部分”、“一些”既让干部一扫“不点名道姓”侥幸心理,恪守自身的言行,也让老百姓遇事不再互踩瞎蒙,“如堕五里雾”,对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也能“心中有数”,倒逼党员干部们堂堂正正做人,光明磊落为官。
  稿源:荆楚网
  作者:李然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张城)
关键词:官员问题;遮羞布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