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经过数月调查暗访,发现在企业质量管理认证、玩具业产品认证、农产品有机认证三大领域,认证变“认钱”的“潜规则”盛行,弄虚作假走过场司空见惯,一些认证已沦为部分企业自我美化的“假面具”。(6月16日中新网)
ISO9000是国际认证一族标准,ISO9001是其中非常核心的标准之一,从我国加入世贸之后,我们就一直强调紧跟世界潮流,与国际接轨,如今看来标准是跟上了,但企业的诚信是否跟上了还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企业是靠产品和服务立本,想要获得国家和社会的认可,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答案已经十分明了——参与竞争,提升品牌影响力。认证只是形式和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企业一心追求认证名单上的光鲜,而忽略真正的经营之道,那么跟沽名钓誉的“伪商”有何区别?也就愧对头上的“企业家光环”。如果企业以为得到认证了就万事大吉,那就错了。“花钱买认证”,你能买,别人也能买,当认证本身降低了甚至取消门槛,最后伤害的是企业自身创造力和上进心。助长了虚荣心和侥幸心便丢失一份居安思危的冷思考。这样的企业,也许消费者会受一时的“认证品牌或是驰名商标“的误导购买了产品,但会有第二次,第三次购买吗?经不起市场考验的东西迟早会被无情地淘汰,到时候恐怕就为时已晚。
“能花钱的认证”就不是好认证,它伤害的是消费者的消费信心。认证的产品是为了增强权威性,让消费者更放心,然而我们真正放心吗?近些年,三聚氰胺毒奶粉、苏丹红添加剂、“烂果门”,在一件件食品安全事故的背后不乏通过认证的企业。在我们理解中,通过iso9001认证的企业,意味着不管在产品质量还是管理水平乃至售后服务都得到了很好的保障,谁知这认证背后竟是充满了利益交易。有人经常说抵制日货,抵制韩货,殊不知有没有深刻的反思过:为什么很多人偏爱洋货?难道他们喜欢花更多的价钱费更多的周折?或许“花钱买认证”对于他们早已不是秘密了。都说提振民族品牌,我看提振消费者消费信心或许是第一步。
认证审批权在谁手里?政府手里。网友质疑为啥走正常程序需要9个月,而“花钱”便缩短至1个月,说到底这中间成了利益寻租的空间,部分公职人员吃拿卡要至政府公信力于不顾。
在深化改革的今天,“花钱可以买认证”不仅仅伤害的是一个个体或是一个群体,而是整个市场环境和秩序。从严整治、信息披露已是刻不容缓。
稿源:荆楚网
作者:顾浩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