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数十名违法官员被刑事处理、锒铛入狱之后,广东省公布了对茂名领导干部系列违纪违法案件中涉嫌行贿买官人员159人的组织处理结果:降职8人,免职63人,调整岗位71人,提前退休1人,诫勉谈话16人。诸多案情细节同时得以披露。(8月17日《京华时报》)
卖官鬻爵,自古有之。但要说到贷款买官,恐怕并不多见。据报道,茂名信宜有个镇长,平常工作卓有成效,经常受到表扬,却一直未被提拔。为了升任镇党委书记,抵押贷款5万元,凑了20万元行贿,结果很快如愿以偿。当时的茂名官场,买官卖官成为半公开的秘密,民间流传着从科长到副市长数百万元的“价目表”。
显然,发生在茂名官场“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调动”的官场潜规则之所以屡试不爽,有着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现实原因。既有体制、制度、监督、约束方面的客观环境因素,也有因官员自身素质差,人生观、价值观偏移和缺失造成的主观因素。
所有这些,从长远来看,都需要从顶层设计,改革体制、完善制度方面寻求突破。然而,从当前来说,人们更关注的是,这些以金钱开路,按官职论价的官场潜规则为何能够大行其道?一笔笔的巨款又是从何而来,最终由谁来埋单?
毋庸讳言,透过周镇宏、罗荫国等官员的腐败案例不难看出,买官卖官的“潘多拉盒子”被打开,官场引入的“市场逻辑”,这一切,都与时任的“一把手”有着直接的关系,而这个当时的“一把手”,就是腐败窝案的始作俑者。
还有,这些个所谓的 “一把手”,在任职初始,或许是公道正派、清正廉洁的人民公仆。但随着官职越做越大,很多人往往会官大脾气长,其私欲膨胀,丑行毕露。在这样的情形下,这些贪官却依然能官运亨通,甚至于边腐边升,确实令人大惑不解。
简言之,官场潜规则之所以大行其道,根本的原因是所谓的“一把手”权利无边,把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加之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导致“一把手”为所欲为。在这样的环境下,买官卖官公开化、常态化也就不足为奇了。只是,这样以来,不仅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威信和公信力,也给地方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阻碍了社会进步,最终还要由老百姓来埋单。
稿源:荆楚网
作者:王传合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