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上午,清华大学教授肖鹰撰写的《“天才韩寒”是当代文坛的最大丑闻》一文在媒体刊发,随即引起舆论一片哗然,被直指为“倒韩檄文”。有人认为肖鹰的文章切中要害,也有人质疑他纯属个人炒作,更有学者指其文风颇似“大字报”式的批斗。19日晚,肖鹰接受记者采访,表示写这篇文章出于一个文化学者的责任心,并直指当代文化环境存在病态,才会有韩寒《后会无期》的生存土壤。(8月20日中新网)
票房不是决定一部影片艺术水准的唯一标准,但却能直观地反映一步电影是否受欢迎。从现实情况看,截至到8月21日,6亿2680万的票房应当是观众对于韩寒首次执导的《后会无期》的最大肯定,褒大于贬的民调意见也基本体现了《后会无期》的影片形象。
当然,批评始终伴随着文艺作品的诞生而诞生。作为一个非电影科班出身的赛车手、作家,韩寒执导的首部电影不可能不存在争议,而且其缺陷甚至还会很多。批评自然应当存在,这对于推进国产电影的良性发展以及引导观众客观解读影片内容,都具有积极意义。但批评应建立在起码的尊重和公正之上,特别对于《后会无期》这样一部颇具内涵、口碑较好的充满“韩式”智慧的文艺片,更应理性对待。
但出人意料的是,清华大学教授肖鹰的《“天才韩寒”是当代文坛的最大丑闻》一文却在超出了影评范畴的空间里,对韩寒进行了丧失底线的口诛笔伐。不仅将毫无事实依据的质疑作为文章佐证,甚至将网名带有戏谑性质的“岳父”之称作为韩寒自我炒作、无比下作的手段。全文三千余字,读来令人可气可笑。
该文在《中国青年报》刊载,体现了其“权威性”。但公道自在人心,该文刊发后随即招来了更大范围的批评,其中不乏文艺界、评论界的专业人士,矛头皆直指肖鹰极端刻薄的观察态度及乱扣帽子、一通乱骂的丑陋文风。所谓影评,要的是用情节、思想、技术上的事实缺陷来作为自己论述的依据,而非用子虚乌有、捕风捉影的坊间传闻以及所谓的“打假斗士”的吸睛之举来证明韩寒其人的龌龊,从而推论出这部电影的龌龊。这种批判角度,本身即是一种令人反感的龌龊。
巨大的票房收益,不是观众的迎合低俗,而恰是观众为韩寒的真诚所打动,愿意买他的账。成名十余年来,韩寒行世虽有不羁之处,但在逐渐成熟的道路上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和追捧。在某种意义上,韩寒以其特有的方式,为这个社会注入了具有其性格色彩的“正能量”,而且为人所接受。无论是广大民众对其微博的关注还是对其首部执导电影的期待与热捧,调侃的背后体现的都是满满的“真爱”。一篇顾左右而言他的“倒韩檄文”用着多年来的“老梗”当佐料,把空穴来风当作事实依据,有感受、有分辨的读者自然能嗅出其中野蛮、粗暴的批斗式味道。
韩寒的那点“丑事”即便真有其事,还有待多年来都没有拿出实际证据的人继续求证。倒是肖教授这篇失去理智的评论就这么黑纸白字地摆在眼前,身为赛车手的韩寒自有头盔保护自己的安全,您这顶充满着“大字报”色彩的帽子,他可能还真是戴不下。
稿源:荆楚网
作者:王明远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