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民居保护是道难题。老宅子老了,修缮需要大量资金;农民既缺钱,又不愿住在老房子里。怎么办?兰溪市水亭乡西姜村想了个法子,对外招募“荣誉村民”,只要愿意出钱修缮古民居的,就可以拥有古民居10年的使用权。(10月11日浙江日报)
尽管从9月初发布招募启事,在当地只有三四位市民前来问询。不过,对于大部分旅游资源欠缺的小村落而言,这样的保护方式无异是第一个“吃螃蟹”,也是古民居保护思路的一种创新。无论成功与失败,都应该给这样的创意“点个赞”。
为什么说这种方式对于保护老宅子是一种创新?原因就在于,近年来,有这样一种风潮:一提到保护一些古民居的文化资源,就会想到进行商业开发。可是,问题也随之而来,经济利益的驱动,让一些原本民风淳朴的村子大张旗鼓地营造仿古建筑,有的甚至为了所谓的文化底蕴不惜编造故事。当然,所做的一切只为了一个目的——买票收费。当摇身变成旅游景点时,看似普通不过的村庄,有的门票甚至比故宫的还贵。
有的游客在参观类似的“景点”后调侃道:“不来后悔一天,来了后悔一辈子。”其实,如此“保护”古村落,无异于杀鸡取卵。试想,如果我们的祖先也这么功利,何来能够流传至今的古村落;如果我们也如此势利,今后拿什么文化遗产来留给后人。不少地方打着商业开发的保护,行的却是破坏之实,最终使其异化。对于大部分的古村落而言,需要修复的并不是一个“高大上”的完美村庄,而是需要独特文化气质的古村落。此时,应该有所反思,商业开发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样板”模式。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位于古村落的建筑除了遮蔽功能以外,其背后更多地承载的是文化信息。比如,建造者是如何考虑古建筑的布局,社会观念如何在古建筑的空间中发挥作用的。所以,对古村落的保护,除了欣赏、赞美和修缮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将保护置于原本的时间和空间之中,让现代人在原本的建筑格局中生活,保护传统的建筑空间格局的同时,又不至于丢失文化基因。
当然,兰溪西姜村的保护模式是否成功,目前不得而知,但不影响我们借鉴思路。时代在快速更迭之中,生活情境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对于传统古建筑的保护的启示就是:不再是恪守传统的生活方式,而是满足一种怀旧情结;不再需要对古建筑完全翻新,而是需要对文化充分认识;不再是对老宅子仿古造假,而是需要让老宅子“变身”为新的生活空间。
让新主人对旧建筑进行适当的翻新,在老的空间里,过上新的生活方式,新老文化才能交汇在一起。最终形成良性循环,老宅子保持祖先的文化密码,又能生成新的文化。如此,保护才能名至实归,保护才有现代的内涵。不过还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类似的保护方式,一旦普及,政府就不能缺位还需加强监管。
稿源:荆楚网
作者:章正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