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国家扶贫日来临之际,中国扶贫基金会向社会发出“饥饿24全民公益活动”倡议书,邀请参与者24小时不进食体验饥饿,以表达对贫困弱势群体的关注。该活动引发众多争议,有人称此举为“作秀”,一位新浪微博网友表示,“好像我们不吃饭省下来的钱就能解决贫困问题似的。”(10月17日新华网)
作为首个国家扶贫日,什么样的举措才能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度?一直以来,扶贫这个概念在大众的眼里似乎过于模糊,饥饿24小时这一创意活动的发起,通过真切的饥饿感,传递着“冒冷汗、心慌”等最最真实的感觉,以此表达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饥饿人群和贫困弱势人群的关注。
一方面是广大网民、明星的积极参与,热烈呼吁,以身作则的捐款,另一方面却是网民的质疑之声,怀疑作秀,怀疑实际效果。笔者想说,我们不吃饭省下来的钱当然不足以解决贫困问题,但是你会因为明明知道前面是高山而放弃攀登吗?会因为明明知道完不成任务而放弃努力吗?过程的重要有时候是远远大于结果的重要性的,况且饥饿24小时活动的发起“不是以筹款为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体验”,并没有像网友质疑的那般“歪嘴和尚念歪经”。
事实上,被“质疑”又何尝不是一种关注力?在广泛的观点交锋之中,人们对于饥饿、扶贫就会有了真实的体验和关注,让扶贫、慈善用具体、鲜明的方式走入群众的眼中,效益远大于空洞的口号、模糊的呼喊。
饥饿24小时的意义只是为了让扶贫、慈善引起关注,而并非一档综艺节目,需要品头论足,相关人的重点应放在节目的意义上,而不是形式上。引起关注只是迈出了慈善的第一步,要在救灾捐赠之外,探索日常捐赠机制,避免走入噱头的误区,就需要在后续引导中发力,真正让意义大于形式,让公益回归事业,让综艺范儿远离,如此,才是真正的让慈善深入人心,让扶贫指日可待。
稿源:荆楚网
作者:刘晓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