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苏州一位65岁的大妈雨天骑自行车时,不慎摔倒在马路上,造成腿骨骨折,结果在十分钟的时间里,路过的上百辆汽车和几十名行人里,没有一人上去扶她,甚至他对着围观者大喊“是我自己摔倒的,我不会讹你们”也无济于事。最后,还有一名开车路过的小伙子,停车跑过来报警并扶起老人。(10月30日中国新闻网)
近年来,“扶不扶”已经被质问了无数次,不敢扶成为大多数人的回答,怕被讹诈,怕被勒索,怕惹麻烦上身,一系列的典型案例让大家对摔倒的老人变得“避之不及”,不要说去扶一下,有时候连靠近都变得那么“恐怖”。是什么让社会变得如此“冷漠”?是什么让人们变得如此“无情”?又是什么造就了着一个个“扶不起”的大爷大妈?
良好的道德风尚,带动人们“愿扶”。 孟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提倡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建造一个文明礼让、互敬互爱的社会。如今的“冷漠”是一起起被讹的事实导致的“寒心”,如今的“无情”是一次次被诬陷的案例造成的“扶不起”。社会需要友爱,人们需要互助,然而社会风气的引导不可少,雷锋式人物的学习不可缺,只有让人们在扶起以后,没有后顾之忧,才能真正培养出“愿扶”的心态。
完善的法律保障,推进群众“敢扶”。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我们要以推进依法治国,让法治理念深入人心,以法治行为保障人权,同样,在面对类似老人摔倒“扶不扶”的道德拷问面前,也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能够“亮剑”,促进人们“挺身而出”。扶起老人却被搞得“财破德毁”,无人信任,不仅没有得到赞扬,反而受到诬陷的“诟病”,法律哪去了?所以相关部门要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让诬陷者受到惩罚,不敢再去违背良心,让受害者得到回报,敢于伸出“援助之手”。
和谐的社会氛围,促进百姓“能扶”。古人讲“将心比心,如此则各得其平矣”。在这个社会大家庭,需要的是兄弟姐妹们都能有一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爱人之心,都能有一份“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的仁人之情,多想想自己的老人,多体谅别人的难处,在为“扶不扶”而犹豫之时,让“将心比心”占据更高的位置,让善良之情发挥更大的作用,切实促进人们摒弃杂念,做到“能扶”。
要让“扶不扶”不再成为疑问,就需要良好的道德风尚、健全的法律制度、善良的爱人之心三管齐下,促进人们“愿扶”、“敢扶”、“能扶”,如此,才能建成一个和谐、稳定、友爱的“美丽中国”。
稿源:荆楚网
作者:张红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