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范女士的丈夫耿先生收到一条陌生短信,没敢点开网址,只是回句话“你是?”,没想到半小时内银行卡被转账12次,共转走了5760元钱。(1月2日 人民网)
由此看来, “不要往陌生人卡上汇款”绝不是一句废话。大家都知道,去银行取钱,ATM(自动柜员机)上每次都会响起“您已经进入银行监控区域,请保管好自身财物, 不要往陌生人卡上汇款 ”的提醒,刚开始还很感动,感慨银行的服务真是贴心和无微不至呀!但是凡事都有个度,人都有“审美疲劳”,听的多了难免会产生厌烦心理。甚至会产生这样的念头: “ 不要往陌生人卡上汇款 ”这不是废话吗?谁会傻到把自己的钱无缘无故地往不认识的人的卡上打?这不是缺心眼吗?
但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出现了不少往陌生人卡上汇款的真实案例,这不是冷笑话。个中原因值得我们去深思。 搜索网络,耿先生遇到的类似“短信诈骗”“网络诈骗”等事情并不是个例。就在羊年新年第一天,福州一女子收到网商“客服”发来的一条“退款链接”,没料到竟然是个“钓鱼网站”,女子被骗走1.8万元。另外,网上诸如“微信转发验证码卡被盗刷”“山寨逮捕证频致市民上当”“假10086短信积分兑奖骗钱”“400来电‘退税’吸走用户钱”等等,均有电信诈骗的影子。看来每至节假日,骗子们总在几近疯狂、“加班加点”的策划一个又一个骗局,令老百姓简直有点“防不胜防”。
电话、短信诈骗到底有多猛?日前,据警方通报,仅2009年一季度,广东消费者就被电话、短信诈骗8000多万元.骗术层出不穷,尽管屡遭曝光但总有中招者.电信诈骗是通过电信运营商,利用网络和电话向公众实施诈骗的一种行为。要了解这种诈骗方式,首先必须引入一个概念,那就是虚假信息诈骗,即提供虚假信息或构建虚假借口形成的诈骗。电信诈骗最大的危害,犯罪嫌疑人往往利用公检法司等执法部门和政府职能部门的名义,以受害人个人资料泄密涉及犯罪为借口,对受害人实施诈骗。
“有钱,就是任性”当选为2014年网络十大流行语之一。前段时间一条新闻称老刘网购保健品花1760元,不久陆续接到敲诈电话,老刘明知道自己上当了还一如既往地给罪犯汇款。记者采访老刘,老刘却说:被骗7万的时候发现上当了,当时觉得警察不会管,又想看他们(骗子)究竟能骗多少钱。这则新闻引爆互联网,网友调侃:有钱就这么任性。 老刘为何有如此疯狂的举动?恐怕只用“有钱就是任性”难以完全解释吧?老刘自己的说法是如果被骗的数额太小,警方不会立案,索性让骗子多骗点儿。这理由让人哭笑不得!
针对近来频发且花样繁多的电信诈骗犯罪,各地公安机关也在提示广大市民,在接到陌生电话、短信时务必做到“三不”,即“不轻信”“不透露”“不汇款、转账”。一旦被骗不慎汇款,应第一时间采取“三及时”补救措施。
警方的提醒、媒体的报道,对于老百姓识破骗局无疑是有效的,但是,电信诈骗、网络诈骗横行,难道只能靠老百姓自己睁大双眼去辨认吗?这显然是不合情理的。
笔者认为,在网络时代,公民个人的财产、信息安全应该由运营商、网站去尽到防护职责。一是电信运营商要尽到提醒职责。比如短信诈骗,耿先生受到的诈骗并不是第一人,如果之前能收到运营商发出的公益提醒短信,是不是能避免损失?二是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安全亟待加强。电信诈骗层出不穷,关键原因还在于公民个人信息的泄露。试想一下,当骗子掌握了你的全部个人信息时,便可以编织各种陷阱、诱饵来骗你上钩。那么骗子的这些信息来自哪里?为何能轻易被出卖?在个人信息贩卖上又有怎样的利益链条?
由此看来,要想铲除电信诈骗这颗“毒瘤”,除了提醒广大市民提高自身防骗能力之外,还需要电信运营商和网站主办方尽最大努力去维护系统安全、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安全;另一方面,国家要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故意泄露他人信息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大违法犯罪成本,有效地震慑相关网络违法犯罪分子,还广大网民一方蔚蓝的安全晴空。
走笔至此,回到本文开头,银行ATM机发出的警示音“不要往陌生人卡上汇款”似乎也不是那么刺耳了。再看看我们身边,老年人的防骗意识究竟如何,很值得大大打个问号。话说回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再狡猾的狐狸也斗不过好猎手”,“打铁需要自身硬”,只要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你有你的千条计,我有我的老主意”,相信骗子也会莫奈我何!
稿源:荆楚网
作者:陈攀峰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