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发展历史长达一百余年、举办专科教育也长达三十多年的郧阳师专为什么至今还没能升格为本科院校呢?据资料记载,该校自1958年学校以来,6次迁移校址,成为“车轮上的学校”,其原因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密不可分。(中国教育报 1月5日)
建校百余年,三年多年专科教育史,然而,大多数时间都在“车轮上”渡过的湖北郧阳师专,至今还在专科院校行列徘徊。是什么拖住了这座世纪学堂前进的步伐?谁来为其曾经作出的巨大牺牲“正名”?历经迁建浮沉的郧阳师专,能否在当前论“资”排位的教育系谱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呢?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历史上国家的建设事业,奉献者的身影从未缺席。1958年新建校舍不久的郧阳师专,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部分——丹江口水利枢纽建设工程作出了让步,全体师生秉承革命时期的奉献与坚毅,背起行囊,搬移教具,不拿国家的一分钱。1957年,丹江口水利枢纽主体工程竣工,下闸蓄水导致“水漫金山”,郧阳师范人再次踏上奔波之路。1970年,时逢国家“三线”建设,为中国二汽的铸造二厂腾地挪窝,不仅以国家利益为重,而且是“净身出户。1978年因校址地质条件、交通不便等因素被迫迁建。2005年出于高校扩展和争夺区位优势等考虑,再次为生存和发展而无奈迁址,8年后落户十堰市新城区,终于结束“车轮上”的迁徙。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曾经的颠簸劳顿,只为今天的安居宜学;过去的奉献吃苦,为的是国家的建设事业;以往的义无反顾,只为祖国的明天更美好。60年风雨同舟,几许奉献,几许牺牲,几许悲壮,郧阳师专人用自己的双手与臂膀,为南水北调工程撑起了一道桥梁。不仅是郧阳师专人,作为水源地的几十万移民大军,都是这项世纪工程的奉献者,一路北上的点滴甘露,都汇聚着众人爱的因子,奏响的是一曲奉献者之歌。
历史需要铭记,奉献者不能被湮没。滔滔江水是几代郧阳师专人的见证者,他们为南水北调做出的奉献牺牲,不能被历史封存,成为祖国建设事业的牺牲品。同时,由于连续多年的迁建,花费了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错过了稳定发展和升本的时机,迫切需要希望能够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给予政策支持,提升办学层次,挽回迁建带来的损失,为奉献者回馈一份慰藉。
我们有理由相信,凭着艰苦奋斗、百折不饶、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的师人精神,以及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郧阳师专定会重整旗鼓,奋发图强,重塑昔日辉煌。
稿源:荆楚网
作者:胡星星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