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里丑小鸭变天鹅的过程总让人笑中带泪,可当现实版的丑小鸭被推到聚光灯下,却让人无论如何都笑不出来了。
这两天,《人物》的一篇《惊惶庞麦郎》或许会让庞麦郎更惊惶,文中详细揭秘了庞麦郎的生活:改小年龄、更改户籍,以及诸如不会开热水器、不会用手机连无线、只会在网吧玩连连看等与城市生活格格不入的生活习惯,拼凑出了一个怪诞的“国际化歌手”。
于是继“滑板鞋”之后,庞麦郎又火了一次。这个带着陕北口音却强调祖籍台湾的少年,陷入了舆论更深的调侃之中,井底之蛙、可悲的底层小人物等标签纷纷加诸于身。也难怪庞麦郎次日即声明《人物》的采访是“胡编乱造”。毕竟,这些评价与他国际化歌手的定位实在大相径庭。
可就算《人物》的采访是“胡编乱造”,我们抛开调侃与讽刺,客观来说,庞麦郎的现实条件也撑不起他国际化的梦想。这个从小地方走进大都市的少年,尚未找到潮流究竟是什么,就被一把拽进商业炒作的运营模式,用反差和可笑来包装。没有人告诉他油腻板结的头发一点也不时尚,找不到音准的说唱只会沦为笑料,所谓的宣传公司只是放大了梦想与现实间的反差,然后把他赤裸裸的推向大众。
意料中的,庞麦郎得不到他想要的一切。
有人说这是他自己的错,一只井底的青蛙,还梦想吃上天鹅。这话没错,他确实有不切实际的梦想,可是谁给了他机会?如果没有这次机会,或许他会在拿着歌词屡次碰壁后,回到家乡找一份务实的工作,赚钱娶个媳妇生个娃,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又或许,他会在当地的KTV里找到自己的定位,真的站在一个小小的舞台上。
可是这次炒作改变了他命运的轨迹。真正的国际大城市,远不是他以为的“魅力之都”汉中,这之间深如鸿沟的文化差距,已经远超他的认知,就像庞麦郎直到来到汉中,才听说已经火了几十年的迈克尔?杰克逊。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均衡,夸张点形容,沿海与西北或许隔着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文明发展,想填补这种文化认知上的空缺,又岂是一个少年用一两年时间可以追赶回来的?
这种审丑文化的泛滥,与所谓宣传公司的包装炒作,把庞麦郎这只青蛙拎出井底拱上了天,还让他相信自己会飞,可一旦大众的兴趣褪去,宣传公司松开托举他的手,这只相信自己会飞的青蛙,会有怎样的命运?也难怪他会惊惶。
如此说来,包装与炒作,才真的是魔鬼的步伐。
稿源:荆楚网
作者:刘艳秋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