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 > 东湖观点

更多

马长军:随迁子女入学带“五证”有什么法律依据?

发布时间: 2015-01-26 08:30:41  来源: 荆楚网  作者:马长军  进入电子报

  北京市教委主任线联平在北京两会上回答记者提问称,今年随迁子女入学总的原则还是“五证”,但是审核会细化,比如在就业证明、居住证明、加入社保的证明等。今年市里也会提出指导性意见,一定按照国务院的要求,解决好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的入学问题。(1月25日《新京报》)
  要说办“五证”并非难事,外地人到北京打工暂住证、居住证、就业证几乎是必不可少的,除非当地故意不给办——这种可能也存在。联想到北京曾经在开学前突然关闭数所打工子弟学校的先例,我怀疑这项政策就是有意要限制非京籍学生入京就读,那么这几证不给办,也不算意外。至于让务工人员户口所在地乡镇政府出具的在当地没有监护条件的证明,实属荒谬。难道有监护条件,孩子就不该跟着父母去北京上学?所以,我只能说,向随迁子女要“五证”纯属故意刁难。
  因此我不能不问,要求随迁子女入学带“五证”有什么法律依据吗?无论是《教育法》还是《义务教育法》,有哪一条规定一个孩子入学需要带什么“五证”?
  作为一个农村教师,我真的很为出身乡村的孩子们感到十分委屈,一方面城市不肯为他们提供合格的学校,另一方面政府又不愿意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使那么多的家长比别人多付出那么多的金钱和精力,却仍然无法帮助孩子受到合格的教育。
  我国的教育资源分配如此不公,时时提醒着我们清晰地看到孩子身上被贴上了那么多的标签。北京不仅强行关停打工子弟学校,还对农民工子弟设置入学门槛,让人不能不怀疑,北京是首都,是全国人民的首都,但现在怎么看都像是北京当地市民的首都。在那里,每个孩子身上好像都贴着标签,北京的河南的安徽的四川的之类地域标签,什么外来工子女什么有突出贡献人物子女什么北京市民子女之类身份标签,如此地域区分人群区分,用意何在?分别对待不就是歧视吗?
  歌唱得多动听啊,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花朵,可落到现实,孩子就不是国家的,而是一个一个地方的,一类一类人群的,分门别类,这给孩子培养了什么意思?歧视加敌视,对立意识扎根心灵深处,这样的社会能和谐得了吗?难道北京市民的子女长大就只为北京而工作?他们可能会远走高飞去国外。河南孩子的未来也不一定只能呆在老家,谁又能为他们画地为牢?无论他们是哪个地方的孩子,未来也都将是这个国家的公民,不应该再像他们父母的今天,背负着沉重的标签。
  为什么我们至今不能全社会形成一个共识,把儿童的成长和教育看作国家头等大事?不仅没有把每个孩子都看作国家的孩子全社会的孩子,不肯平等对待每个孩子,不肯为孩子提供合格的教育服务,甚至不能保证每个孩子吃到安全的食物,儿童还常常成了某些部门的牟利对象,一些地方反而动辄给孩子贴上那么多的标签,叫人说什么好呢?
  什么时候我们再也看不到孩子身上那些隐形却又清晰可见的标签,再也不会把人分为三六九等,我们的孩子无论走到哪个地方都能得到公平的对待平等的教育服务,没有哪所学校向他们伸手要什么“五证”,我才能够相信,即使出生在偏僻乡村的孩子也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花朵,也会拥有花朵一般美好的未来,使更多的人对我们的祖国未来满怀灿烂的信心。
  稿源:荆楚网
  作者:马长军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杨虹磊)
关键词:随迁;子女;入学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