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名在读大学生去年11月份向113所高校寄出挂号信申请公开“三公”经费预决算信息,截至目前有44所高校给出回复,已回复公开或通过网站公开其“三公”经费的高校只有30所。(1月26日《南方都市报》)
被邀请的113所学校中只有30所敢于晒出自己的“三公”经费,七成选择不回应这是什么节奏?南方医科大学甚至公布了自己的“三公”经费为零。一所学校怎么可能做到零公务接待、零公车支出的?也许校方会说,“学校没有用公款来接待、也没有使用公车,公费旅游,而是用自筹的经费”。那么笔者就纳闷了,自筹经费从何而来?来自校产经营,还是他人捐赠?退一步来说,这块收入即使是你学校自己自筹的,但实际上也是拿着政府的牌子,政府的隐形承诺和担保才能筹得的,所以也是实质上的“公产”。这块收入不公开,没有道理。
当然了,有些学校的发声也是振振有词。现在对于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究竟应该怎么晒,教育部并没有统一模板和具体要求,所以,财务信息怎么公开,是否要晒“三公”,晒到何种程度,现在还是每个学校自己在掌握。
不可否认,财产的公开是要有一定的制度保障,不然就侵犯了他人的隐私。但是教育部没有统一的模板并不等于就不用公开。从学校“三公”经费本身来看,一不涉及学校机密,二关系到纳税人和国家资金的流向,三还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以制度不健全来当“挡箭牌”。不是明显地钻空子吗?
回到南方医科大公布数字为零这件事情上来。如果该校真有“三公”不公布,说明这其中存在着猫腻,领导怕给这个特色学校抹黑,影响了未来的发展,所以选择撒谎。相关机构大可以去查查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如真没有“三公”,那南科大可以利用这个申辩的机会,好好宣传是如何抵御铺张浪费、如何去行政化,反而会给学校加分。从这个层面来看,“三公”的透明化有利无害。
回顾近期的一系列事件,公众常常面对信息公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在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发生后,网民质疑上海政务微博未能及时发布有关信息;深圳小轿车限购后发布会不回答记者问题;在哈尔滨1月2日的火灾导致5名消防员牺牲后,通稿半数以上的文字在展现领导“高度重视”。有些地方政府的政务微博做官样文章,新闻发言人不被授权回答问题遮遮掩掩。殊不知,一些误解和舆论事件的发酵恰恰都是在这样不透明的信息背景下产生的。
“身正不怕影子歪”,正确的事情没必要遮遮掩掩。犯了错误即使是想掩盖最终也是“纸包不住火”,总有败露的时刻。还不如及时地向公众交代清楚,这样社会才会有更多的信任。毕竟,信息传播不是玩“躲猫猫”。
稿源:荆楚网
作者:柯玉乾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