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春晚又“惹事”了,这次被安插的罪名是“性别歧视”。有网友称:“春晚歧视女性真叫一个全面:从外貌歧视(矮的胖的)就业歧视(女领导靠性上位)到剩女歧视(POLICE叔叔操心四十岁嫁不出去)再到整个对女性认知的歧视(二十块就领走的二手货,跟矬男在一起最伟大)。
说春晚“惹事”,那是言过其实。央视节目有严格的审查制度,何况是承载太多诉求的春晚。舞台上艺术表现的“性别歧视”,观者看到的是话题,央视收获的是热度,这些本身就在建构这样一个逻辑:春晚还是要办下去,老百姓如此关注,所谓的爱之深,恨之切也。
相信以春晚主创人员的眼光,相声小品作品中的“性别歧视”,不可能看不到。明知“歧视女性”还要坚持,这是由春晚的受众对象决定的。
春晚是全中国人的年夜饭,要好看易懂,又要不断笑出声来,就不得不考虑农民以及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观众的笑点所在。这就可以解释为何赵本山、潘长江、蔡明的小品曾经大受欢迎。对身体有残疾的,对长相奇异的,对女性歧视的,对境遇不佳的,对讲话尖刻夸张的,对方言有特点的,一些观众往往笑的前仰后合。而这些较浅层次易消化的幽默,更多诉诸外形、性别、性暗示、方言等并不要过多少脑子的因素。
可以说,春晚的受众定位倾斜,决定了它的笑点运作难以走高大上路线,嘲讽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曾经的赵本山小品为代表),“歧视女性”倒成了成本较低权宜之计的选择。
近些年来,随着网络讨论的兴起,以及现代公民意识的崛起,对公共意识的诉求,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对女权主义的提倡,正在抢占社会话语。往往对春晚吐槽挑刺的都是一些公知意识强的公民,对假唱的质疑,对小品中交警业务能力的吐槽,对局长办公室面积装修超标的挑刺,这些都说明对春晚受众诉求的多元性多样化。春晚主创人员再抱着赵本山蔡明时代的幽默一路狂奔,面临的质疑只会越来越多。
为了照顾较低认知水平的观众,春晚相声小品在处理女性话题时有瑕疵,可以了解。但既然被眼尖的观众指摘“歧视女性”,而且言之凿凿,说明在春晚笑点开发上,除了要照顾已有大多数观众的审美趣味,还要在幽默艺术形式上更进一步,毕竟这些年公民认知审美水平日渐提升,美剧外国综艺节目让中式幽默与国际接轨,春晚的艺术水平也要跟着升级换代。
有媒体评论“春晚歧视女性”未免小题大做。其实未必。为今之计是,既要看到“春晚歧视女性”有难言之隐,又要升级春晚幽默艺术水平,让越来越多曾经较低认知水平的观众,在不断升级的春晚笑声中,眼光见识品味也跟着水涨船高。
虽有难言之隐,春晚还是要办下去,权当把“春晚歧视女性”的指责看作是改进提升的鞭策吧。作为体现国家意志的春晚,提这样的要求其实并不过分。
稿源:荆楚网
作者:程振伟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