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 > 东湖观点

更多

陈攀峰:对“博士返乡笔记走红”该如何解读

发布时间: 2015-02-26 10:17:30  来源: 荆楚网  作者:陈攀峰  进入电子报

  博士生返乡笔记爆红。春节期间,一个上海大学博士生的返乡笔记《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在微信朋友圈及微博等社交媒体疯传,截至昨晚9点,该文在微信公众号“市政厅”上阅读量已超过4 .6万多次。近似“疯狂”的转发量让作者王磊光感到不安和不理解,在他看来这只是一个媒体事件,自己不过是“不小心卷入了其中”。(《南方都市报》2月25日 )
  笔者认为,由博士生返乡笔记爆红所引发的关于“知识无力感”的讨论,其实是我们并不陌生的“读书无用论”的再次上演。君不见,近年来,每逢春节,就有不少不敢回家的人,美其名曰“恐归族”,除了怕被家长逼迫相亲之外,因为“读书无用论”所导致的“金钱、地位”的攀比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在前几年的春节期间,媒体不是也曾经报道过陕西某建筑农民工感叹自己大学毕业的儿子收入远远没有自己高的事情吗?还有山西某“高龄”(40岁)历史专业研究生因求职无门而自杀的极端事例想必大家应该也还有印象吧?凡此种种,都是近些年来新的“读书无用论”沉渣泛起的明证。
  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看,“博士”本身就挺吸引眼球的。这篇文章的作者是80后博士生王磊光,如今在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上学。他平时喜好文学,对乡土问题比较关心,本科毕业后曾在某中学担任语文老师,随后继续考研深造。对于返乡笔记引发的争议,王磊光回应道,自己从未说过读书无用,只是强调知识的无力感。其实,笔者反而感觉王博士的这番辩解委实有点儿“无力”,甚至还有些“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嫌疑。
  “存在即为合理”。曾几何时,“研究生欢迎欢迎,本科生考虑考虑,专科生不要不要”的顺口溜还在我们耳畔回响,“三十年风水轮流转”的古训已经让冷酷的现实给了那些依然笃信“文凭至上”的人们一记响亮的耳光——据最新数据,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专科生已经超过了本科生,而本科生又超过了研究生!生活就是这样让人目瞪口呆!历史就是这样在给我们开着令人欲哭无泪的玩笑!那么,在这样的语境下,说“知识让人无力”,还真是很符合实际情况的。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尽管王磊光这篇笔记也获得了自己的导师———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教授、主任王晓明的称赞:“分析很真切,文化研究的视野开始有点形成了,好!”博导王晓明表示,读了返乡手记最后一部分“知识的无力感”,也同样感到心情沉重:“从现代早期到上世纪90年代,从农村出来到城市求学的人,总体上是能够以自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让其他没有这个机会的人信任‘求学是人生正道’的,有这个信任在,城市里的进步力量反哺乡村的可能就存在。但现在的情况,似乎越来越像80年代晚期90年代初的上海:出租车司机每月赚1400元,当得知我一个大学副教授每月才600元的时候,很同情地看着我:‘算了,下海吧!’”但是,对“知识无力感”如果仅仅点赞估计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妨进一步分析一下——为何“脑体倒挂”现象会重来?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其实,如果笼统地说“脑体倒挂”,似乎有以偏概全的嫌疑。笔者身边不乏这样的亲朋好友,他们同样是大学毕业,同样是工薪阶层,但是他们的经济水平却远在你我之上,何也?专业!对,专业很关键!大家都知道,建筑专业目前就业率稳居高校各大专业头名交椅,一名建筑师的收入和一名历史专业本科生判若云泥!这就是现实!“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依然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在上个世纪90年代,笔者高三时8个理科班2个文科班,而现在,某市高中文理科学生基本持平,甚至在某些高中,文科生已经远远超过了理科生!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从就业来看,理科生要比文科生更有优势。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到底“无力”还是“有力”,应该说从高中文理分科时就已经决定了。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封建科举时代,十年寒窗苦,一朝成名天下知,秀才中了状元之后所获得的巨大的政治经济收益足以弥补之前所投入的各种时间、金钱成本。时代早变了,昔日的“象牙塔”已经光环不在,随着连年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和1980年代恢复高考初期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问题,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迫在眉睫。对于自己的文章引发的有关农村大学生出路问题的讨论,王磊光则表示,“我所说的,是80后大学生出路难的问题,这里有一个背景,即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学毕业生相比,当时他们大学毕业之后是能够改变自己甚至家庭的命运,而如今的80后大学生承载着家庭的希望,但绝大部分人的出路是艰难的。”而高校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显然责无旁贷,如何根据社会需要,调整和设置更受社会欢迎的专业是当务之急。
  “你会发现,普通火车与动车的氛围完全不同。在动车上,相对比较安静,大家不是玩电子产品就是睡觉,相互间很少交流;但是,在普通火车上,熟悉的、不熟悉的,都在热烈地交流,还有打牌、吃东西的,做什么的都有,也有用劣质手机放歌曲的,大家都不担心打扰到别人,也没有人认为别人的做法对自己是一种干扰。慢车上的风格是粗犷的,是人间生活的那种氛围。”绿皮车已经成为人们不可重来的回忆,不管你是否愿意,高铁、动车已经呼啸而来。回忆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知识无力感”?还是只在梦里回味比较好一些。钢筋水泥的城市丛林,更需要的是刚健威猛的“有力”的知识!
  综上所述,知识到底是“有力”还是“无力”,这与知识本身的性质固然有关,但也与社会大环境紧密相连。“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并不过时,“知识无力感”可能只是在一定范围内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但这种感觉在社会前进时代发展的滚滚洪流面前,显得似乎是微不足道不值一提。
  稿源:荆楚网
  作者:陈攀峰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姬学涛)
关键词:知识无力感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