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长江畔,寒风渐起。去年10月下旬,3名冬泳队员秋夜勇救落水青年,一位老队员因此献出生命的英勇事迹,再次让武汉长江冬泳队成为社会关注和称赞的焦点,他们的善义之举也在江城市民中口口相传。
在这个舍己救人的英勇事迹中,“频频冒险参与志愿救援”的描述显得意味深长:舍己救人,显然不是冬泳队的偶然之举,而是他们无论高温酷暑、狂风暴雨,数年如一日的坚守常态。“在江边巡逻时,一旦发现有人溺水,迅速组织救援”,这样的自发规定给人的感觉,就像一支专业的救援队伍。
然而,这样的庄重承诺,并非出于上级要求,而只是武汉长江冬泳队队员们心中的“善义”。不求回报、无偿奉献,长江冬泳队“变成”长江救援队,并非有钱人成为慈善家那么简单。如果说长江冬泳队频频冒险参与志愿救援,是因为队员们多数是在江边长大、亲水擅水,但这种技能上的“对口”还是隐含着极大的风险。在不能给有钱和行善划等号的社会常识下,人们当然不能要求冬泳队员必然承担水上营救的义务。在此视野下,长江冬泳队的事迹更加令人感动,但同时,也我们看到了其中存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武汉长江冬泳队“变成”长江救援队,不能只是道德上的“升级”。因为,体现在“冬泳”和“救援”之间的共性,仅仅是专业技能上的相互支持,而这只队伍的“升级”,凭借的只是冬泳队员高尚的道德情操。这就必然使得如此的“升级”只是精神层面,而非实际救援能力上的提升,更非制度上的保障。如果人们、特别是当地政府部门,在弘扬这种社会正能量的同时,不去从制度的层面加以规范和保障,实际上是在放任某种不幸后果的发生。
如此,一个严峻的考验放在人们面前:是长江冬泳队因不具备“长江救援队”资质而放弃,还是在政府部门支持下完善这支队伍?因为,如果不解决“长江救援队”背后的自我保护,危机预防与善后等现实困境,作为健身运动性质的长江冬泳队,必然难以担此重任。其中的风险,已经超出了所有正规救援活动中不可抗拒的因素。
武汉地处长江与汉江交汇处,水情复杂多变,船只来往密集,经常出现回流、漩涡等险情,长江冬泳队已经成了长江救援志愿队的重要组成力量,无论在实际作用或社会影响上,都是不可或缺的,无论如何,不可轻言放弃。但是,要让其成为真正的长江救援队,政府部门、社会和民众必须给予关注和支持。
特别是政府部门,最起码应在专业技能培训、救援设备配备上形成制度性方案,在长江冬泳队的良好基础上因势利导。如果时机成熟、条件许可,可在成员组织、激励机制上加以规范,以政府的号召力和保障性,吸引更多的志愿者,充实这支平均年龄已接近55岁的“长江救援队”。这才是武汉长江冬泳队“变身”长江救援队的实质性升级,也是地方政府弘扬社会正能量,为民办实事的一个契机。
稿源:荆楚网
作者:知风
(作者:姬学涛)
编辑: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